阅益书社

空中无阿毗达摩2

2018-07-10  本文已影响5人  樱苔

无苦集灭道

在古代印度,医生也是如此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的:首先是辨别疾病,其次是找到病因,接着是选择治疗方案,最后是临床施治——本质上,这与四谛所说没什么两样。佛陀只是将辨症施治的原则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加以应用。所以,佛陀也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三八九》)

苦,是根源,类似疾病;集,是说明苦的原因,类似病因;灭,指灭苦,类似治疗疾病的方法;道,指灭苦所需的智慧和实际应用,也类似具体的临床治疗应用了。四谛和治疗疾病如此这般相似,妙!

也想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不知和古印度的治疗是否有相似处,中医重对证型,类似一个整体症状表现,虽有考虑病因,但未直接针对病因去对抗消灭治疗,可能还是有差异的。这么一看,让我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思路也有了点疑惑,为什么以这种辨证论治的方式往往也会切中要点,药效显著呢?之前都是在接受一种理论、学习方法,或许后阶段也是需要像一学长提到的研究生需要具备的研究问题、开放式提问再去研究解决的思维来学习处事吧。

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且有各种烦恼埋藏其中。
佛陀为了帮助我们解脱这些烦恼,就提示我们去观察世界的本性。他并没有鼓励我们乐观地拥抱生活,也没有建议我们消极避世,他只是提醒我们仔细审察自己所能感知的一切。
道谛在佛陀的具体讲说中被一分为八,是为八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行八道,旨在修正我们错误的身、语、意,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这八种修行法门合称“八正道”,四谛也因此被称为“四圣谛”。“正”,意味着不走极端,取中道而行。
五蕴的空性已被般若之光照彻,那么,苦之自性亦为空幻。若苦谛自性为空,则不必存在一个受苦之“我”。所以,空中无苦,无苦集,无苦灭,无苦灭道。这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空中无四谛之义。

好像还是在说“空性”这个根本,想减少烦恼,便不带个人喜好色彩去看待事物,了解世界的本质,看到现象和事物背后的本质,便能摆脱个人和小环境层面的束缚而更加宽阔吧。

正,取中道而行也似“中庸”的不偏不倚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