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会员文汇春风驿站心理

三贤山

2024-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淯水清清

秋意正浓,微雨薄雾,和二位友人相约游三贤山。此山是方城县道教名山,位于广阳镇北5公里处,山体陡峭,突兀而起,因山有三峰,又称三尖山。三贤山道观主体依山势而建,远远望去,颇有巍峨之势。

山不高却陡,沿着古山道崎岖而行,虽然累的气喘吁吁,心情却放松而愉悦,欣赏着满目的野花野草野果,不久,一座三层的楼阁便呈于眼前,楼阁建在山尖峭壁之上,崖壁如同斧削,石阶天梯垂直而上,我们一鼓作气登了上去。有淡雅的清香袭来,闻之舒缓,不觉间疲惫一扫而去。

道观的顶层就是金顶,一座雅致的四合院式建筑,北侧三间是祖师殿,东侧老母殿,西侧关公殿。东西厢房还有三官殿、灶王殿、三清殿、玉皇殿等诸多庙宇。大殿正门前有石碑两座,其中一座石碑上记载着三贤山的由来:三贤山原名三尖山,相传刘秀起兵南阳,曾被王莽军队追至此山,危急之下被在此修道的魏伯阳、燕子龄、闫子奇三人鼎力相救,才得以脱险,后成就霸业。光武帝感念于此,封三道人为“三贤”,赐三尖山为“三贤山”,并修道观一座,供三贤修炼终身。

此后,三贤山香火大盛,声名远播,众多名人都曾逗留过此山。天宝年间,李白与南阳朋友岑勋等四人游历到达三贤山,品尝道长亲斟自制的益母茶,相谈甚欢。据《方城民俗志》记载: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往返皆莅临三贤山,欣然御赐楹联一幅:“出南顶越万峰惟悦此山,还西淮居三贤独乐得天。”横批“伏牛圣观”。并拔重金修葺道观。

非常可惜的是,道观建筑群在文革期间悉数被毁,山上道人被驱赶下山,当时的年轻道人杨泰山目睹道观毁于一旦,扼腕长叹,暗自发下宏愿,有机会必当重修三贤山金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杨泰山呕心沥血数十载,积累全部献出,在三贤山原址重建重修,夙愿终得实现。如今的三贤山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大量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香火十分鼎盛。

至今,三贤山道观仍然秉承“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道统,长期舍药布施、修桥铺路、救灾扶贫。在归属道观的荒坡上、山沟里,道众们开垦荒地,从事农桑,自食其力,种植丹参、当归等中草药材,济世救人。把“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的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

我们在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流连,不知不觉已是中午,一位中年道人很热情地请我们去用餐,看他给当值的道人端来的饭食很简单,一碗素面,一个馒头,这大约就是斋食吧。因不想打扰他们,我们三人连连称谢,一再表示不饿,等会儿下山再吃。

在金顶上依栏远眺,群山绵延起伏,山间公路蜿蜒如玉带,一湾湖水镶嵌在山的怀抱中,似烟似云的雾气使草木和湖水披了一层若有若无的轻纱,显得格外美丽而又神秘。吹着秋天凉爽的风,顿感胸襟舒畅,大有心随天地宽的快意。

一直觉得,道教对现代人精神层面的提升和修养很有滋养性,三贤山无疑是一方集自然美与道教人文美的清静之地。生活中诱惑太多,使人心乱,欲望越大,烦恼越深。在道教的智慧中寻找生命的真谛,或许能帮助我们摆脱物欲、功利和焦虑的多重困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