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八: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8)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参禅的公案
话说清朝末年,在南京赤山发祖是一位当时著名的禅门大德,道风远播,龙象咸归,一时知名之士,如月露、楚泉等都慕名聚集在他的座下来参究。有一天,禅师上堂开示大众说:“选佛场开英才现,各自道出真见来。这里是选佛场,锻炼龙象的,不是叫你们来吃闲饭、打盹的。今我要考考你们,看哪个是个中豪杰,宗门英才。《法华》全经的要旨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中奥意,历代祖师都各出手眼,层层入胜的开示与宣扬,确是如花似锦,美不胜收。大家读了,都无不敬仰赞叹,获益匪浅。然而,那是各位祖师的,不是你们自己的。拾人牙慧,住在文字语句上,对于悟道并没有好处。今我要你们各自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的说来,看谁具有真知灼见。”
发祖说完,就从签筒中抽出一枝标有名字的竹签点名说:“楚泉(扬州高旻寺来果和尚的法祖),你先来说说。开,怎么开?” 楚泉无语。发祖就呵责说:“你在这里这么久了,都在做什么?这样参禅,简直是闹儿戏,浪费光阴,如何有出头的日子?跪下来参!”发祖命维那焚香,打止静板,要大家一起来参,还说要继续个别考问的。
一枝香很快点就点完了,维那打板开静。发祖追问楚泉说:“怎么开?” 楚泉仍然答不出来。发祖叹说:“这样参禅,何时能了啊!”于是还继续让他跪着参。
第二枝香又很快过去了,楚泉仍然回答不出来。发祖不罢休,逼拶说:“今天开不出,就叫你跪死在这里! ”逼他继续跪着参。可怜楚泉心急如焚,跪在那里脚膝又痛,黄豆般大的汗珠,一个一个地往下滴。看看第三枝香就要烧完了,维那举板打开静,笃笃一响,楚泉忽然猛省,高声说道:“有了有了,开出来了。”
发祖问说:“怎么开?”楚泉应道:“开出本有。”发祖接着继续问:“示?” 楚泉答:“示出本无。”“悟什么?”“悟无有无。”“怎么入?”“入出无碍。”
发祖听了之后,赞叹说:“好啊!这个卷子交得爽丽,不逼你们,你们就不肯用功。终日悠悠散散的,如何能了!今日不枉你跪了三枝香。”发祖在高兴之余,继续点月霞(常州天宁寺冶开大德的法子)说:“月霞啊!你试着说说看,怎么开示悟入啊?”月霞不假思索的说:“我借楚兄的四句答话来用一用。”
发祖说:“怎么借用?”月霞说:“开出本有,是理法界;示出本无,是事法界;悟无有无,是理事无碍法界;入出无碍,是事事无碍法界。”
发祖大声赞叹说:“好!比楚泉还讲得好,这里不枉是选佛场啊!今天一下子选出了两尊佛。”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前贤不畏艰辛地用功,所以才有所成就,我们也不可以辜负自己,要殷勤参究,精进不懈,才可以不让古人专美于前。
寅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就昔方便,昔日因为诸佛慈悲,不舍众生,权行方便,故普应三乘,五乘之机;今日法华会上,为显一乘之真实,故佛告……。谓教化三乘,理实,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观之,实是己子。即是人一。
寅三明行一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名之为诸。指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的言教。 为圆故,诸(行)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指今日所显的一佛乘。因为诸佛出世,虽然曾说三乘五乘等教法,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一佛乘,即是行一意也。
寅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别教已去,皆名有馀之说,即不了义,非一佛乘。无有馀乘者,无华严中所兼之别(教)。无二者,无般若中所带之二(通别二教权理)。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藏通别权理)也。虽然,佛权巧方便说了二乘、三乘诸法,然诸法理性平等,实在没有「若二若三」等差别相可得。四正释竟。
丑五总结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此句总结四一。文简义长。何以言之?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十方一切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出现于世,不但理一,人一,行一,教亦一,故言:「法亦如是」。这是“总结” “诸佛章”,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世间说法,都是相同的。
下面是“列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为了开权显实,所以引证十方三世诸佛,都是相同的。先总说诸佛以后,再分别说三世诸佛,也是相同的。
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文殊引古,竖明二万诸佛(同号日月灯明)无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与今佛出五浊世,其意是同。
至于一切十方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有纯说大者,亦有纯说小者,纯说大,则不必施三(权),固是四一(显实)。纯说小,则不得显实。而久久之后,究竟亦无不还成四一者。
但非可以劫数久近计之,非可以等觉已下诸神通天眼测之耳。
下文开迹显本,如来三世化功(皆)若此。初总明诸佛竟。
癸二列三世诸佛为三。子初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前文是约空间横说十方诸佛,开权显实。以下则约时间竖说三世诸佛先为实施权,后开权显实。十方三世诸佛,无不曲就众生的根机,巧设方便,随其根性所宜而说法,先开示种种道,后令入佛乘。
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权。是法皆为等,是显实。为一佛乘,即教一。众生,即人一。能得种智,即行一。种智所知,即理一。教、理、行、果皆属于一乘,故过去诸佛,皆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子二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此明未来诸佛,将出现于世间,教化众生。其说法利生的方式,亦如同过去诸佛,最初则为实而施权,后来则开权而显实。故未来诸佛,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子三现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现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此明现在诸佛开权显实。初四句是明现在佛出世之目的。目的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而得饶益,证入佛道,所以「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次明开权显实。现在诸佛,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后结成开示悟入也。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诸佛」概括十方三世一切佛,正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目的,皆为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无二,以结前文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少开句者,但是文略。初四佛章竟
壬二释迦章。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但有五文。癸初开权,二显实,三举五浊释方便,四拣伪敦信一实,五明无虚妄。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癸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先三后一,(先开三后归一)如四(十方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
种种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以能生为义。现在名欲,以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以不改为义。
深心所著者,宿习难转,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随宜所开三乘权法。此中感应相对。众生种种根性欲,感也。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为说法,应也。
明释尊开权显实。「我」是释尊自称,释尊介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之后,随即介绍自已,「亦复如」十方三世诸佛一样,「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先说三乘之权,后显一乘之实。
「诸众生」是指五乘根机的众生;
「种种欲」是五乘众生,各各有其各种不同的欲望;因为释尊「知诸」五乘「众生有种种欲」,而且「深」深贪恋执着「心」中「所」爱「着」的五欲尘劳,因此,不得不「随」顺「其」大小不同根机的「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运用权巧「方便力而为说」三乘五乘不同的教「法」,即是开权;
释尊之所以「如此」隐实施权,无非是「皆为」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即是显实。
得一佛乘,是教一、人一;一切种智,能证是行一,所证是理一。是以释尊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癸三举五浊释方便三。子初标意,二举五浊,三结释。今初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将举五浊,先标其意。上已说诸佛开权显实,未明隐实施权。今明称实而观,则十方世界,无非法界真如妙理。尚无别教之二,何况有藏通别教之三。
别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边,不即二边。是中与边为二,故名为第二乘也。别教之二,已不可得,况有通及藏教与别共成三种权耶!特以出五浊世不得不隐一实,施三权耳。
佛对舍利弗说,十方世界连二乘也没有,哪里还有三乘?根本不可得,何况更有五、七、九,这先标示出方便的用意。
意思是说,二乘、三乘都只是方便手段和诸佛虚假施设的概念和方法而已,方法是达成目的之手段。同样道理,三乘方便都只是达到一佛乘的手段,而三乘本身并不是目的。
佛陀出世,教化群伦,都讲究时机问题,佛陀的教育方法,是针对不同程度和根机的众生而说的。
子二举五浊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劫、梵语劫波,劫者,时也。犹言时代,即指一总相相同之时代也。在一劫中,亦自有增劫、减劫、善恶、轻重之分。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
今言浊者,浊,秽浊及重浊之义。谓四浊增盛,聚在此时。故下文云,劫浊乱时也。
烦恼浊者,通而言之,五住三惑,皆名烦恼。
今且以界内五钝使为烦恼浊。所谓贪嗔痴慢疑也。众生亦无别体,依于色心五阴,立此假名。
今言浊者,由见烦恼所感粗弊色心,果报丑劣,故名众生浊也。
见浊者,通而言之,界内界外诸分别惑,皆名为见。今且以界内五利使为见浊。所谓身边戒见邪也。命根亦无实法,依于识种之上,一分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
今言浊者,恶异熟业所感识种,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为浊也。
若约因果相由,则以见烦恼为因,感于三界色心为果。依果立众生名。依众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浊,立劫浊名。
五浊,意指减劫(即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的五种滓浊。
劫浊;劫浊无自体,以四浊交凑为体,三灾(水、火、风)感召为相,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著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见浊;是指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
烦恼浊;烦恼指众生的五钝使──贪、瞋、痴、慢、疑。五钝使为体,逼迫身心为相,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众生浊;众生因为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命浊;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往古八万四千岁,到满百者稀,是为命浊。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婆娑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故称恶世。
有一次,舍利弗不解的问佛陀:“为什么诸佛国土都清净无比,唯独佛陀您所教化的国土却是如此的污浊肮脏呢?”
释迦牟尼佛即以脚趾一按,霎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他说:“这才是我的世界,你所看到浊秽不堪的国度,那是众生业力所现。”佛陀是为了救度此界众生才示现娑婆世界的。
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佛界与九界相织而产生五种之浑浊,称为五浊。
汝(你)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你)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
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你)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明之为浊。汝(你)浊五重。亦复如是。
即:(一)劫浊,谓见虚空遍于十方界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而相织妄成,称为劫浊。
(二)见浊,谓身以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以地、水、火、风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称为见浊。
(三)烦恼浊,谓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而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而相织妄成,称为烦恼浊。
(四)众生浊,谓人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于此而相织妄成,称为众生浊。
(五)命浊,谓人之见闻原无异性,以众尘隔越,故无状异生,虽性中相知,然用中相背,同异失准而相织妄成,称为命浊。
子三结释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劫浊乱时」是劫浊;「众生垢重」是众生浊;「悭贪」是烦恼浊:「嫉妒」是见浊;「成就诸不善根」是命浊。佛告舍利弗,由于佛出现于五浊恶世,众生智浅障深,有如是等五浊扰乱身心,不能直接承受一乘妙法的缘「故」,所以「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末二句,设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轮。此是解释十方三世诸佛,皆隐实施权的理由。
诸佛乃于此时示现出世者,为度一切有善根有缘之众生使之出世。又以五浊之故,不能顿化,遂有三乘权教之说,实仍以一乘为究竟也。三举五浊释方便竟。
癸四;拣(jiǎn)伪敦信一实。﹙拣出虚伪之法,要众生深深对一实之法生起信心。“敦”有四种读法,一种意思为诚意实在,这里有激励的用意,逼迫他非信不可之意,念(堆)。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罗汉。敦逼时众,令信受也。﹚
文二。子初拣真伪又二,丑初若不闻不知,非真弟子。今初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生在师后谓之弟,解从师生谓之子。凡为人弟子者,必当随顺师所教导之法,继道传灯,否则,身为弟子,不知师法,则无法可顺,非真弟子。
如来昔为治五浊故,方便施三,汝得闻知,随顺修习,名为弟子。今五浊既除,为汝显一。为何不闻不知?不闻,即不闻教一。不知,即不知行一,非弟子,即非人一。总根迷于理一也。
后面经文曰:“我等今者,是真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这才是究竟的阿罗汉,接近佛果。
丑二若闻信受是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佛设二乘,原为五浊障重,暂令息苦,故权说见思断尽,名阿罗汉。不受三界后有,名最后身。出同居土分段苦轮,名为涅槃。然使实得阿罗汉道,证有馀脱。
今闻此经,便应信受,进求无上菩提。则当审自筹量(细自思量),无明别惑尚在,何名罗汉(应供)变易生死浩然,何名最后身。化城未是宝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实得阿罗汉者,未有不信佛说此法者也。倘自以为(满)足,不复志求菩提,当知并未证阿罗汉,但是增上慢人耳。
现在把这道理说出来,如果他不懂或不肯接受,则会生起毁谤,所以前面五千退席,要让他先退,然后再说这话,原因在这里。
这一科拣伪敦信,若五千人还在这里,必定会生起毁谤,因为他们善根还未成熟,一乘实相善根未成熟,听了这话不能接受,这些人刚强难化,就会毁谤,非堕落不可。所以让他们先退,退了之后,前面略说已经种下善根,涅槃会上就得到授记。
初拣真伪竟。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