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

金铃声声

2025-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沃文

金蝉的鸣叫如金铃声声,像《童年》的歌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听到夏日蝉鸣,颇有几分感动。感喟时光荏苒,不可蹉跎岁月。时间紧,任务重,半年目标还没完成,怎可再好意思待在空调屋里享清福,该干嘛干嘛去。

蛰伏多年的蝉卵孵化为幼虫后,饮露而生,多次蜕皮,钻出地面,爬到树上,进行最后一次蜕皮,最终羽化登仙成蝉。夏蝉玉树临风,冯虚御风,完成金蝉脱壳,实现衍生重生,这一过程不容易,特别是蝉卵蛰伏时间较长,几年到十几年,最长的甚至达到17年,像一个孩子的成长史,18岁都该过成年礼了,而蝉的幼虫得经过多少次痛苦的成长,才能拱出地面变成树上鸣叫的蝉。

会鸣叫的蝉是雄蝉,腹部下面有两个月牙儿的发音器或出音筒,雌蝉就没有。会鸣叫的雄蝉生命非常短暂,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什么它那么日夜不停地鸣叫,声嘶力竭地呼唤,他在求偶,它知道自己的生命周期,知道自己的青春短暂,它必须抓住黄金时间完成繁衍后代的责任、作用和使命。因此具备完整发音器的雄蝉不断鸣叫,吸引附近雌蝉的注意,从而获得交配的机会。

生命的绚烂总是及其短暂,许多雄蝉交配后不久便会死去,雌蝉也于产卵后死去。只有它们欢快的鸣叫声,成为人们记忆中永恒的夏日音符。苏轼《赤壁赋》里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读这段话时,脑子里感觉这句话内存几分禅机哲理,总感觉苏轼写得就是这窗外树上不停鸣叫的蝉,不停地交欢,不断地求爱,而后不久,又要牺牲、奉献、完卵,周而复始,完成生命的轮回。

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的是蝉的幼虫长期生活在泥土当中,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待脱皮羽化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飞到高高的树上,饮洁净的露水而生,真正体现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只有“居高”方能“声远”,并不是借助什么外人外物,这是一种特立独行、“山高我为峰”的志向高远,是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格局和境界。赋予了这等精神的蝉,何不让人赞而叹之,敬之仰之。

蝉鸣最能代表夏天的声音。“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入若耶溪》用蝉鸣渲染山林的幽静,以动制静,动静结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曹植耶曾慨叹“唯夫蝉之清素兮,潜蕨类乎太阴。”二位以蝉寓己,抒发自己品行高端却惨遭污蔑下狱的悲痛结局。

南京博物馆里有一“金蝉玉叶”,出土于苏州进士张家墓,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支洁白无瑕的玉叶上,既有禅意哲思,又有高贵之美。很多老者腰里也戴带着一块蝉玉,有黄的、白的、黑的,皆为此意,“蝉”者“禅”也,能金蝉脱壳,能灵魂重生,皆为美好寓意。

窗外金铃声声,夏日蝉鸣不停,蝉在呼唤提醒炎热夏季的人们:“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一定要珍惜光阴,珍惜时间,努力向上,拼搏向前,不能蹉跎岁月,别老是躺在空调屋里,干点正事,做点好事,办点实事,使好事办实,使实事办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