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可以七辈子
一个人的价值是需要长期专注来锻造的
过去的我
只知道时间和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从而对自己刷微博,看公众号,看社群文章,看medium的方式进行一波优化:
- 微博:把几个高质量产出者放到一个分组,每次只看这个组的信息(如,Feng、李笑来,纯银,同人于野,刘未鹏....)
- 公众号:由于高质量账号太多,所以选择的策略是只读文章未读数量累计达到10篇的账号,从而提高公众号的阅读质量
- 社群:社群里的文章每个星期才看一次
- 朋友圈:凡事刷屏的、转发广告的一律屏蔽
思考
过去大家是站在大街上围观,现今只不过是转换到网上进行围观,都是围观。
过去由于已经意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所以没过一段时间,都会对自己过去看过的微博或公众号进行审视,会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
过去一个月我自己是否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是否值得我继续关注?
如果并没有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我就会选择不再关注他。
不过,其实我自己对自己还是有比较明确的一个认识就是,我有轻微的收藏癖,比如打开自己的微信收藏,一大堆文章;打开我的印象笔记,一样存储了一大堆信息;打开自己的notes也有一大堆的copy过来的小知识点,这里面的信息五花八门,且我从来没有看过第二遍。
你以为你错过的那些东西,其实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重要
过去的我,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曾长期依赖于网络,比如手机没电没网心里就会发慌,一天不看微博、微信,就感觉和整个世界脱节了,所以总是什么都不想错过,殊不知,人一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信息都是无限的,以有限去囤积无限怎么看也是不合理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之一: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投入更多精力的
而今,我们大多数人却在做那个人肉信息筛选器,用自己有限的而宝贵的精力去裸着接收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的信息,根本就是大大的不划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这种奇特的信息海洋呢?
回望过去十年,自己五花八门的知识学了一大堆,却没有一样能达到精通的程度,可谓一事无成,现今看来,其实是没有重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一个人的价值是需要长期专注来锻造的
而在当今这个社会,我尤为感觉到这句话的重要性。
过去,你说你想学一项什么技能,其实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看书?应该看哪本书呢?好不容易挑了一本,结果回去发现屁也没讲,或者是看完后一知半解,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而今,互联网连通世界,再加上如今高质量的内容越来越多,你很容易就可以购买到含金量很高的内容(当然也需要花大价钱,不过至少不会被坑)。
现在我们来打个比方:
- 七年的时间,只从事一个领域,平时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刷微博,看微信,看公众号,看Blog,最终,撑死也就是一个满口会一些流行用语,能聊一些热点事件的,某个领域的佼佼者而已,而很有可能连一个佼佼者都谈不上,因为你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关心一些未经时间验证的的不相干的信息,甚至是有毒的信息,从而把你引向歧途而不自知。
- 同样七年的时间,如果你选择用6年的专注只做一件事,平时有意的摒弃大部分不想干的内容,用6年的时间成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同时由于你专注所带来的成就,同样使你会获得对等的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然后,在第7年的时候,你选择用你所获得的收益,去购买其他领域别人六年的精华内容,如3天学会6年的财物知识,3个月学到别人6年总结出来的全栈开发知识。这样就可在7年的时间内,获得远超7年的内容,甚至比你自己通过零散的时间收集来的东西更精炼,质量更高。
也就是说,你应该通过自己的专注收获的收益,再去从同样专业的他人那里购买到你所错过的领域的知识。
笑来老师说:7年 = 1辈子
而如果想明白了专注的重要性,就可以这样理解
6年 + 1年 = 6年的精华 × 7 = 7辈子
看明白这个公式,有没有觉得很恐怖,说实话,当我想通这一点的时候,坐在那儿,直冒冷汗。
所以,如果再回头看,如果你一直火急火燎的随大流,总是站在那里围观别人,学习了解一些粗浅的知识,貌似看起来知识面很广,但以这种形式过七年,可能七年一辈子你也过不出来。。。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成本收益衡量的问题,是一个注意力与时间的投资问题,互联网带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有好的有坏的,但现在你留心看看周围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在使用不好的那一部分,甚至是享受不好的那一部分。
互联网更应该在需要的时候,作为用工具来寻找高质量内容,而不是依赖于它。
互联网只是工具,不是生活。
现今的我
- 关闭朋友圈
- 不再看微博
- 微信只作为通信工具使用,把高质量微信公众号全部转移到一个新的微信号中,只在ipad上登陆,并切每个月只阅读1~2次。
- 桌边放一本书,当想休息的时候就用看书,来替代过去刷微博刷朋友圈的时间。
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当所有这些行为的底层理念都是一句话:
一个人的价值是需要长期专注来锻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