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你的外挂大脑,把事情做得漂亮
以前在一家基因科技公司上班,CEO 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至今难忘。
他说:生命可以被数字化。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就是一堆数字,所谓数字生命。比如基因测序,就是把我们基因里的 ATCG 读取出来,这本身就是在把生命数字化。
到今年初,我有了一个更高维度的感悟: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数字化的。
不仅包括了我们的个体生命本身可以被数字化,还包括了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所有事物,本质上也已经是数字化或正在被数字化。
你的所有购物行为,你用的物品,吃的食物,喝的饮料,你聊天说的话,你的日常生活,都在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
这也恰恰说明为什么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在 2017 年会占到 GDP 比重的 32.9%,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形态。
一切事物都处于数字化进程中。
这个数字化的结果是:
我们的人生变成了一条信息流,每天我们依靠信息流来活着。
我们需要借助于各种信息,来把各种事情搞定。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把信息归档整理,重复利用,以提高做事的效率。
罢特,面对各种变化莫测的信息流,我们的大脑早已不能承受。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装置来管理这些信息流。
我把这个装置称为:外挂大脑。
外挂大脑是相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脑而命名的。姑且把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脑称作:内置大脑。
内置大脑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管理信息流,而是处理信息流,对信息流作出快速高效的反应。当我们的内置大脑空间足够大时,它才能产生更为强颈的专注力与创造力,进而把事情做得漂亮。
内置大脑的脑容量天生已注定,难以改变,我们唯一能改变和控制的是外挂大脑。
但是,很多人连外挂大脑这个概念都没有听过。不要紧,这只是我为了更好地阐述以下的内容而发明的一个词,你也可以把外挂大脑理解为:你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有一点显而易见,你的外挂大脑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你重新构建。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构建外挂大脑的经历。
在你自己的电脑里或者云盘或者移动硬盘里,你有建立过一些文件夹,里面有保存一些你觉得重要的信息,比如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
面对这些信息,你肯定多次尝试管理它们,但效果好像不大理想,它们始终只是一堆信息而已,并没有发挥到像一个大脑系统的功效。
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对于觉得有用的信息会保存或收藏起来,这种保存与收藏,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可能分散各处,还会越积越多,有些信息文档可能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保存的,至今没有派上一次用场。
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外挂大脑,这只是一堆杂乱无章信息集合而已。
一个真正有效的外挂大脑,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
1、做事系统
2、信息管理系统
3、学习系统
如果你看到这里,脑海里呈现出「复杂」或者「高深」这种词汇,那说明你的内置大脑是正常的,一个系统确实是结构复杂的东西。
罢特,再复杂的系统,也只是由三个层面的东西构成:理念、工具与方法。
对于这三个子系统,下面我先作一个简单阐述,目的是帮助你形成一个外挂大脑结构的大局观。
1、做事系统
它本质上是一套信息流,通过管理信息的流动,实际上来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我也称它为:注意力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我所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
我主要参考的是戴维·艾伦在 2001 年提出的 Getting Things Done(GTD)的理念与方法。GTD 翻译过来就是 “把事情搞定”,是一套多年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行为管理系统。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模块:
1、收集箱
2、下一步行动
3、等待事项
4、将来可能
5、执行项目
6、归档资料
下图是我在印象笔记中设置好的这几个模块:
做事系统(GTD)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收集。信息流在我周边漂浮,先被我收集到「每日收集箱」笔记本组里,这样一下子我的内置大脑会产生一个认识:我所有相关的信息都被收集在「每日收集箱」里,我无需担心现阶段会错过什么事。
你可别小看这一步,仅仅是把所有相关信息收集在一个固定地方,就足以缓解你很大程度的焦虑。
第二步,处理。在「每日收集箱」里的所有信息,我要定期时间去清空它,我是每天处理一次,每天清空。信息处理其实就是作出简单处理,并把它们分门别类。
如果某一件事情可以马上处理并且不需要花费超过 2 分钟,那我就马上去做,做完回到收集箱继续处理余下的信息。
如果产生下一步行动的信息,需要超过 2 分钟来处理,就归到「下一步行动」的笔记本里;
如果需要等待的事项,归到「等待事项」的笔记本里。
如果有事情只是想做,或者计划以后要做,可以归到「将来可能」的笔记本里。
如果某件事情的下一步行动是多个步骤,长期要做的,需要参考资料的,那可以建立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归到「执行项目」笔记本组里。
如果信息需要保存下来,重复利用,那可以归到「归档资料」笔记本里。
第三步,执行。按照以上归类,开始执行,清空收集箱,执行「下一步行动」里的事情,对项目分步骤执行。
第四步,回顾。定期回顾 GTD 做事系统中的所有笔记本,逐条信息查看,如果有需要调整的信息,比如「将来可能」里的事情,要开始做了,先转到「下一步行动」或「执行项目」笔记本里。
关于做事系统的步骤,以上只是很粗的描述,具体的方法与流程,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作更详细的分享。
2、信息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是分布式的,根据不同的信息类型,我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实现。
第一类是简单信息。像我的证件信息,人脉信息,病例报告,体检报告,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清单,各种收据,各种产品说明书等,我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这些信息并不需要独立的笔记本,只需要打上标签,放到「做事系统」里的那个「归档资料」里,当我需要使用某条信息时,印象笔记的强大功能可以帮助我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
第二类是需要同步协作的信息。比如我跟团队成员在执行某个项目时,所有项目相关信息要实现快速同步来查看,并且做好的东西可以上传、要做的东西可以下载编辑,实现协作办公。
经过几个工具的反复试用之后,最后我选择的是坚果云,它强大的功能可以帮助我跟团队成员实现无缝隙协作。
最后一类是庞大的信息。比如我喜爱的一些电影,音乐,相片,通常都是大文件,需要大容量的网盘来保存管理。我选择百度网盘,它容量大,传输速度快。
有两点要强调说明:
1、我选择的所有工具,都是可以把信息保存在云端的,并且支持多终端使用,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保证它们一直在我身边,为我所用。
2、信息管理系统的内部分类结构,我自己有一套文件与标签的命名方法,是跟「做事系统」里的命名一致的,这样能保持整个外挂大脑的各个子系统不会出现混乱。
3、学习系统
先要说明的是,学习系统跟信息管理系统不一样,虽然学习系统里也会有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基本上是知识类信息,并且它们会不断更新迭代。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一套科学可行的学习系统可以说是标配。
我的学习系统主要建立在印象笔记里,但也需要配合其它一些工具来实现它的功效。
在印象笔记里,关于我学习的全部信息都保存在「做事系统」的「归档资料」笔记本里。我使用了一套命名成体系的标签,来管理所有不同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
比如,按照不同学习主题,我都有一套标签来区分;对于专属的课程、人物、社群与书本,我也制作了一套标签,使用起来很方便。
举个例子,我学习过的《MJ超级数字力》课程,所有这个课程的相关笔记,我都打上它的专属标签「c=课程=MJ超级数字力」,只要我在印象笔记里搜索「c=课程=MJ超级数字力」这个标签,所有相关笔记就出来了。
有了这一套标签系统,我不再需要建立很多个笔记本来保存和管理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的标签命名是这样子的,你可以试用一下,或许你能明白个中奥秘。当然,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分享我的标签系统。
除了借助印象笔记,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会根据不同的主题研究,来使用不同的工具。
比如,在我从事写作这个主题时,我会开启一套写作流程,或者叫做写作系统。我使用的工具包括:Chrome 浏览器,印象笔记,Typora 编辑器,幕布思维导图等。
如果你刚才细心看过了我学习系统的标签截图,你会发现我有好些学习研究的主题,有一些我正在进行,有一些还没有真正开始,如果我形成一些实践经验了,我会以文章的方式分享。
稍作总结,本文主要给你分享了我对于外挂大脑包含的三个子系统(做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学习系统)的简单结构。它们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理念与方法基础,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
它们构成的是我整个人生的信息流,帮助我持续向更好的自己演化。如果你也需要构建这样外挂大脑,敬请留意我以后的分享,也可以加我微信交流。
昨天分享的文章,是关于「内库」的重要性,「内库」其实是属于学习系统中的某个主题信息集合,但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
本文的写作,我采用了《写作系统特训营》里传授的方法,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扫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