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旅行故事岛主必赞远山专题推文存文库

活山

2025-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晨曦载曜

此刻的我仿佛是分裂而炽热的:手捧一本并不厚的《活山》,耳机放着歌单轻音乐,室外是35℃的灼热。

我貌似在全神贯注地看书,然而我的神思漂浮在那些文字上,而后飘向曾经的画面。

“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带着些许的“凡学”意味,一种书生的自矜,一种略显稚嫩的浪漫主义。

山顶是一座太子庙,庙伫立在一块高耸的峭壁上,仅用一座吊桥与这边相连。爸爸恐高,于是我便一人登上去。交错的圆木构成庙宇外的平台以及围栏,围栏上系着许多祈福的红布条,被风吹得向围栏外张扬。“十五块一次,”出售祈福布条的女人跟我说。我买了一个,写下无非三个再平常不过的愿望,系在圆木上。我低头看,木头缝隙下便是万丈深渊。我回头看,爸爸在吊桥的另一边,仰头看着我,脸上的笑容与平常并无两样,在我眼里却格外温暖。

半山腰上有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可以俯瞰整个山谷。我看到团团云雾迭起,从谷中的小屋升腾而上,仿佛包裹了人的灵魂,飘动,升空,汇聚,分离,越升越高,直至深空的寒冷夺取了他们今生的记忆,最后化作雨落下地面,转世。

比起对高处的渴望,我更有对纵深的向往。我热衷于观察一花一草,一鸟一石,用自己拥有的浅薄的动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来解释,用AI识花把不知名的花草收入囊中。但我又始终无法把自己的整个身体与自然融合,仿佛有一种恐惧夹杂着理性在把我往回拉。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我对自然的热爱掺杂着一些“虚情假意”,还是应该用“没有对高处的恐惧就体会不到高处的美”来解释一番。

放驴人赶着数百头驴,把它们散在不太广阔的草原上。我站在蒙古包外的平台上,这样那些驴就和我的脚一般高。我看着它们的嘴横竖交错着咀嚼,口水从嘴角“绵延不断”地淌下来,一边跟放驴人聊天,这一头驴的身价竟然有一万!我一边惊叹,一边想着面前这个皮肤黝黑的牧民竟是百万富翁啊!

雨后的早上,我和二老姑在院里草地上摘地皮菜,水灵灵软嘟嘟的,数量众多。对了,我还摘了一朵蜀葵!回到家里,淘洗,摘出里面的细枝,洗掉沙子,用爸爸擀出的史上最薄的皮,塞入满满的刚摘的地皮菜和鸡蛋,在案板上摆得整整齐齐,放入蒸笼。蘸料是经典的醋加一点白糖和酱油,一口咬下,只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狂喜。

最险的山也在岢岚,前半段的平缓和后半段的险峻用一条长而陡的楼梯连接,只可上爬不能下爬。我们爬到这条楼梯的一半,已经不敢再回头看,更不能走回头路了。只好扶着栏杆,硬着头皮向上走,小心翼翼确保每一步都踩实了,在抬起另一只脚。登上楼梯本以为可以长舒一口气,然而之后的峭壁才是我与万丈深渊最接近的一次。巨大的岩石,只有一条铁链围栏作为保护,只能手脚并用地攀爬,只要一步踩空定会粉身碎骨。没有退路,只能向上。素来极度恐高的爸爸在那一刻居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冷静。他在我身后保护我,我们二人沉默不语,全神贯注地完成了自然的挑战。现在想来,这对他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呀!或许这就是爱带给人的潜力吧!登上顶峰,看到古代僧人在峭壁上修建的庙宇,它的空间极其狭窄,以至于我们只能弯着腰匍匐前进。我忍不住感叹:古人在条件更为艰苦的时代却完成了这样的奇工,需要多少智慧和心血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