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草房子》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以油麻地小学扑展开来。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而又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蒋一轮和白雀爱情的纠缠以及孩子们和油麻地村民苦痛的成长历程。
这所被作者赋予自然、纯朴、干净和珍贵的草房子,承载了一个个痛楚而又苦难的回忆。但那群可爱的人们,仍在饱含希望地生活着。如作者宣扬的那样,苦难在他那里,都开出了花的模样,使他迸发了写作的欲望。我沉迷于作者的执着和作品的魅力,也再也放不下这个充满希望和幻想的王国。
一.创作背景
小说创作源泉来自于苏北盐城的一处小村庄。那里流水汨汨,极具生命力的水给作者提供数不尽的写作源泉。而除了青山绿水,那里随处可见的还有令人心灰意冷的贫穷。我曾听过作者的这样一句描述:“我最讨厌的是春天,因为春天是最青黄不结的季节,春天的太阳是暖烘烘的。他将自己每一根湿润的汗毛烘干,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耗尽。”我们很难去想象,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万木竞秀的大好春光,会对一个已是满目疮痍的贫穷乡村造成多大的伤害!而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并未失望,在他离开了那片土地进入都市之后,他仍会想念起家乡的尘土、水、牛马以及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我想,是数不尽的苦难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从容,也让他的作品获得无穷的力量。于是 ,他感恩苦难,我们也应该感恩苦难。
作品分析
(一)真实性
作品所刻画的人物颇具代表性和真实性。如视荣誉至高无上的桑乔,我们看到,他有着近乎专制的管理理念,而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于是在他领导下的油麻地孩子便开始了自己内心的懵懂之旅。这是时代的局限,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国,一些文化先驱者如桑乔等辈,他们迫切的希望将知识传授给孩子,因过于急切故而疲于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无疑的是,桑乔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会为纸月的学习生涯而担心,他也会因为儿子没有出来承认错误而大发雷霆。他有着做父亲的一切威严,甚至会因为撕坏的笔记本而毒打儿子。但他也有着天下父亲同样的怜子爱子之心,他会在所有人都对桑桑的病绝望的时候仍然执着的寻找良方。他总是在心里责备自己对桑桑关注有些太迟了——甚至在桑桑已经病得不轻的情况下还为了那点荣誉而毒打了他,他对桑桑充满了怜悯与负疚。桑乔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甚至为了他的事业而忽略了他儿子的成长。但他依然会用他深沉的爱抚育着他的儿子,就像他的儿子始终深爱他的父亲一样。
还有秃鹤的这个形象。在那个人权还刚刚孵化的国家,乃至今日,我们有时仍无法怀着同理心和尊重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人。秃鹤一开始多在意他的秃头啊,他在会操时展露出他的秃头后,因他的原因造成了会操的失败,被边缘化的秃鹤受尽了他人的冷眼和忽视。但他丝毫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文艺会演中,以他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尊重,以他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自尊。这种在逆境中仍能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深深感染了桑乔、蒋一轮等人,他们开始反思,开始震撼于孩子的自强精神,开始怀着同理心去对待秃鹤。我不得不说,这是大人们和孩子所演绎的又一堂精彩的成长课。
当然,我们还应始终不忘的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来写的桑桑这个角色。他总是天马行空,会想到用碗橱做鸽窝,用蚊帐做渔网。在他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好像都可以用来满足他玩的幻想。他很有正义感,他会为保护纸月而勇敢地和高大的孩子打架。但他同样有怯懦,在火烧草垛后,他并未与杜小康一起承担错误,这也成了他一生的悔恨和遗憾。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桑桑的成长,他会忍着病痛带着妹妹去看古城墙,他会为了纸月坚持上学,只是为了不让让纸月失望。他逐渐变得刚强,懂事。而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桑桑,才是我们为之感动洒泪的桑桑,他有着与其他一切孩子同样的顽皮,也有勇敢怯懦,但同样也在成长。正如合上书本,我便早已无法忘怀这个如此可爱、纯真、坚强和善良的小男孩,因为在桑桑这里,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成长的自己,看到一个如他一样的男孩朝我招手,向我走来。
其次,我还要简单说一下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我大胆猜想,温幼菊老师的名字是经过作家推敲的,她如寒秋里幼小孱弱的菊花,生命力是那样的薄弱,但她又如所有向往生活的菊花一样,带给人温暖和力量,促人奋发。温老师不畏病痛,即使幼年的她就被医生判了死刑,但她却还在顽强的生活着,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孩子,为了身边残留的美好而生活着。就如温老师自己说过的那样:“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你们包括纸月在内的孩子们,让桑桑看到了这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他没有理由不好好吃药。”温幼菊的药寮也许充满了黑暗和苦涩,但她用宽阔的内心和善良的灵魂带给了药寮以阳光,也带给了桑桑生活下去的希望。
(二)倾向性
作者在作品中不断地透露出自己对苦难的感恩,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如他自己所说,“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无疑是个荒谬的命题,孩子的成长中没有伤感,没有痛苦,没有惋惜,甚至没有遗憾,那他的人生不会是个有质量的人生。”我也相信,一个感受过苦难的孩子,他会变得更加善良、悲悯且刚强有生命力。
诸如细马,在那个法律还未普及健全的时代,他无法摆脱被亲生父母送人的命运,(或者自始至终,幼小的细马根本不知道他拥有着掌握命运的权利),但细马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他卖完树,用树钱买羊,然后为邱二妈盖房......细马永远都在为生活而在奋斗着,并感恩着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还有小纸月,他内向,甚至自卑,但她有着比他人更加细腻的内心,也许结局里她随亲生父亲的突然离开并不是悲剧,反而是善良人所能得到的最好归宿。我们都这样想,作者也这样想,这也是我们和作者对一切善良人的看法。当然,还有桑桑和杜小康男子汉之间的友情,杜小康在家道败落后对读书的渴望。他们都在努力的生活着,为心中所想,为所爱之人的殷殷期盼。于是,苦难在旁观者看来是无边的苦海,而在那群坚强的人而言,它们是生活。
我还记得作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在苦难面前要有一个优雅的风度。”我想这应是作家看待生活和苦难的全部立场。
(三)社会效果
一部好的作品总能激起人性之间相通的东西。比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亲情和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执着,对虚伪和专制的厌恶。《草房子》描写出了这些人性中的共性。这些共性是属于全人类的,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能从作品中获得共鸣。这也就不难想象作家能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殊荣了。
有人会说,书中的生活离今天的孩子太过遥远。但我不禁要问,只有反映今日孩子的生活,才能感动今日的孩子吗?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感动今世,并不一定非要写今世。《红楼梦》离了我们几百年,我们不还照样为之洒泪动容吗?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今日的孩子是如何幸福,或是如何孤独。但亘古不变的是美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苦难的力量仍是撼动他们内心的钥匙。
作者(或是作品),他希望用美的力量,带给人希望。在这里,我们说苦难是美的,因为它感化了我们的人生,使我们更加感恩生命。我们说悲剧是美的,因为在悲剧中更能让我们体验到世间的真情。他希望智慧的力量引领我们如何善待他人,善待生活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桑桑想尽点子为蒋一轮和白雀送信的场景)他希望情感的力量,去教会我们如何对待生老死别以及困境中的帮扶,如何感受孤独,体验身边人带来的爱。而一旦我们拥有这些力量,我们的人生便充满了温情和希望。不再孤独,因为善良的人们之间已经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不再冷漠, 因为早已感受到伸出一只手远比拒人门外来得温暖舒心。不再抱怨生活,因为生活教给我们的,我们也必将教给生活。
追寻美,追寻永恒,我还会依依不舍那群可爱的孩子,那片纯美的草房子。我想,这应当是此书带给我的也是我们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