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脑子加点料,赚钱的机会遍地都是
by 冉听花开
提到经济学你会想到什么?
怎么也算不清楚的数学公式?看上去每个字都懂、但连起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专业术语?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经济学可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东西,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表、公式、专业术语。对于普通人来说,经济学就是“空中楼阁”的代名词,听起来很美,但枯燥无味不知所云,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远。
但实际上,经济学应该是离我们最近的科学之一,也应该是每个人有必要去了解的东西。
不相信吗?那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
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
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
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高于男模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得多?
......
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曾深入思索过的一些现象。想要了解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学逻辑?不用看什么大部头、也不用去找什么教授专家学习课程,只要你来看一本书就够了:《牛奶可乐经济学》。
0.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就是通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一一解释它们背后藏着的那些重要而关键的经济学道理。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通俗经济学的鼻祖、博物经济学家,是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他认为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应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这本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巨著中充满着艰涩的数学公式,它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原理化繁复为精妙,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可以让任何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的朋友也能读懂。因此,一经出版这本书就成为美国经济学类的第一畅销书。毕竟,讲故事更符合我们人类的认知模式,一个好的故事,往往胜过1000个好的理论。
1.
成本效益,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比如,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冰箱,只在冷藏室安装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而冷冻室却没有?
很惊讶这个看上去是设计相关的问题、却和经济学有关吧?
这个产品的设计就体现了“成本效益”这个经济学原理:如果一项功能有用、但用到的频率不够高,那这项功能被添加到产品之上的可能性就不高。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打开冰箱冷藏室的次数比打开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室安装灯要更划算。
所有的经济活动,只有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时,才能够赚到钱。
因此,在进行任何一项经济决策时,用“成本效益”的方式来考量是否要行动,自然就不会“拍脑袋”“凭感觉”做出决定、盲目犯错啦!
2.
生产者的总成本除以生产的总单位量称为产品的“平均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称为产品的“边际成本”。
在“规模经济”的生产流程中,边际成本比平均成本要低。一般而言,平均成本随着产品单位产量的增加而下降,想要持续获利,生产者必须以不低于平均成本的平均价格卖出产品。但由于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所以,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一部分产品,会换来更多获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由免费续杯而增加的客流所带来的每顿膳食的利润,要远高于免费续杯饮料所增加的成本。
同样的,现在的线上商家以及微商,多会采取点赞送礼物等营销手段,通过一些低成本的礼物赠送,来吸引潜在客户,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获取更大利润。
3.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上百个。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通过书中的解析,让我们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真的是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仿佛大脑被加了颜料,看到另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学习最好的方法之一,是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也就是保持长久的“提问力”。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学习经济学最好的办法,不是从教科书里学习被别人咀嚼了很多遍的现成的定义、公理和公式,而是开启大脑的搜索模式,不断的发现新奇的问题,然后尝试给出一个能够说服自我、最好也能让别人信服的解释。
当我们能够自如的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事物背后隐藏的经济学逻辑之后,还有什么赚钱的机会能逃脱“火眼金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