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敦煌
今天想写一篇随笔,题目随随便便地写下敦煌这两个字。
说起来敦煌,那可是文化的圣殿,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敦煌是在甘肃,并且一提及敦煌,不由自主地便联系到莫高窟。
可以说,敦煌因莫高窟而声起,但敦煌的地名由来,想必鲜为人知。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在一本杂志上,介绍了敦煌,我才第一次对其初步了解。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盛大而辉煌也。不得不赞叹古人对地名的命名所体现出的智慧。
而莫高窟的起名,也有一番意义。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是这样解释的: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别的国家。一个城市地名的由来,大都有一段源源久长的历史文化沉淀于其中。
而我们常常被忽略的,则是对自己所熟悉的城市地名,没有做一个深入的探究。当然,除了一些文科的学生以及对人文历史地理感兴趣的人,才有进一步了解的动因。
不过,现在的探究方便多了,网上搜索,便可知任何地名的来源及人文历史。
最主要的还是你是否对这些地名、历史文化感兴趣,否则,再厚重、再有底蕴的地方也扬不起你漠视的眉光。
记得在前年,快过春节的时候,和几位朋友坐火车去了趟敦煌,由于是旅游的淡季,整个敦煌市区内冷清人稀,再加上西北的冬季时节,这里天气异常地寒冷,白天的气温往往在零下十几度。
我们几个一行,去了莫高窟,位置离酒泉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
先是看了大概四十分钟左右的大屏影像,主要介绍莫高窟的来源,建造,文化等等。
看完影像后,便乘坐旅客摆渡车到达莫高窟的景点之处。
出于对窟内壁画保护的缘由,七百多座洞窟只对外开放十几个。由工作人员带队,每组十几个人。一个窟一个窟地给予讲解介绍,然后再把窟门锁上。

到了这里,才觉得“震撼”的真正意义。精美,艺术之颠,圣殿,厚重,灿灿,宝库。一言一蔽之,一处著名的世界遗产。
怪不得能用敦煌二字,盛大辉煌并不徒有虚名。
艺术的殿堂,若要把它真正准确地描绘出来,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所以,知难而退,我也刻画不出它的模样,也不能对它叙说一二。这时,只感觉,知之甚少,全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