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安静 - 打卡4

2022-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悦荷心语
空荡的街景
想找个人放感情
作这种决定
是寂寞与我为邻

--阿桑《一直很安静》

1

从前蔓珠每天必做的事,就是想想沙华。想他啥呢?想想也没啥可想,他们之间,不过是多年的熟人,一路有一嗒没一嗒,说着话罢了。

“熟悉的人”是沙华的定义,大病痊愈后,他问蔓珠,“事业上我可以再上升一步吗?说说你的心里话”,他顾虑的应该是他的身体。蔓珠也顾虑他的身体,一怕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够胜任,再怕,工作压力太大反过来伤害他的身体。

她不想他有事,如果他有个好和歹,在这个世界上,更没有人和她说话的了。

但是她不敢明说,思前想后,想想周围的人和事,她鼓励他,“如果有机会,可以上,身体方面,因为是慢性病,全在个人调养,还有个人的心态,这个可以不考虑,如果有投脾气的上司,欣赏你的,应该也不难。”

从此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了,蔓珠知道他一定会去做积极的准备,这一路,她见证了他的“飞黄腾达”。

沙华没事很少给蔓珠发信息,有事了,轰炸机似的呼呼地发上一、二十条;蔓珠却是几乎每一天,有一嗒没一嗒地去“骚扰”他,他烦不烦的无所谓,她自己高兴了才算完,就这么任性。

蔓珠虽然是一个女人,内心却无比坚硬和坚强,有着不可动摇的是非观点和信念,算得上是一个固执的脑筋不转弯的人,她上辈子肯定是一个修行很好的僧人。

她把沙华定义为另一个自己,她每天对着沙华说话,就相当于自言自语,她忽略了沙华的性别,如果有个比拟,她和沙华,就像“三生石”传说里的李源与圆观,当然,他们没有人家修为高。

蔓珠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解风情,写文章的女人,哪一个不是风情万种的人间尤物?偏她不感兴趣。文学是人学,里边没了男男女女,她写的文章有啥看头?

看沙华的文字,风花雪月的,她觉得好玩,有时候,她真想打开沙华的脑袋,看看里边究竟是怎么长的,那么多情,那么善感。

这么说吧,蔓珠对沙华的世界感兴趣,超过了对沙华这个人。沙华是一个枢纽,蔓珠想通过这个枢纽,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沙华对蔓珠讲过好多,或许他觉得,蔓珠不是他圈子里的人,和他没有利害上的冲突,说给她听,比较安全,同时也可以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起初,是感情,然后是工作,然后是孩子,偶尔提及他貌美如花的妻子。蔓珠告诫沙华,别对我讲太多,秘密知道太多了不好,刑侦片上,好多知道秘密的人,都被灭口了。沙华对蔓珠的思维哑然失笑,还是讲,蔓珠也就不阻止了,听之任之了。其实,老百姓之间,有啥惊天的秘密呢。

一路走来,蔓珠见证了沙华的成长,他们之间,相互成了遥远的亲人。

2

在蔓珠对沙华的情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感恩,她认为,是他帮她打开了外面的世界。

蔓珠读书写文也写诗,那种豆腐块文章,是在工作之余,苦思冥想得来的。本来她自己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到后来,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觉得自己不过是小打小闹,再加上周围没有多少文化氛围,很难成什么气候。

在蔓珠简单的认知里,甚至不知道有作家这样的群体,她所理解的作家,是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提到的人物,这些是遥远的,说最近的,进了文学史的当代作家,也得是舒婷和莫言吧,再就是金庸和琼瑶,这种大人物,像蔓珠这种草根,怎么能够接触得到?

点开沙华的链接,全是活跃在周围的年轻作家们,非常非常地炫目,惊艳啊羡慕啊,一时间,蔓珠低到了尘埃里,是啊,没可比性,自己根本没有资本进入这个圈子。

蔓珠拜访、追文、写评论,却很少能够得到回应,后来蔓珠才明白,作者回访后,看到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不是同道中人,自然就不回复了,甚至会在访客中,把痕迹去掉,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就是这种情况。沙华能够眷顾自己,真是上天赐予的福分。

同时也懂得了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你若想和优秀的人来往,你先得让自己变得优秀,你若想进入某个圈子,得先让自己配得上这个圈子。

沙华发文章之前,一般先发给蔓珠,让蔓珠先过过目,提点意见建议啥的。在这个过程中,蔓珠学到了好多东西,沙华通过蔓珠的反馈,也观察到蔓珠的许多薄弱点,有时候是无奈地提出,有时候气急眼了,就骂她。

蔓珠不生气。蔓珠明白,在与沙华的这场交往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学生,能提高自己是最大的目的,有机会能够提高自己,那就是天大的造化,沙华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外因,将来怎样,靠的主要还是自己这个内因。

唤醒。春天唤醒的是种子,如果不是种子,没有生命,即便是和风细雨、风调雨顺,也萌发不了新芽。

3

蔓珠依靠沙华的局面,很快被打破,沙华由于出类拔萃,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去了别的领域,没有精力写文章了,慢慢地很少更新;新浪博客繁盛时期的那些牛人们,也都各忙各的,渐渐地风流云散了。

好寂寞啊,没有人和自己玩耍了。蔓珠一遍又一遍地刷着电脑屏,到处静悄悄的,大家貌似都离开了。蔓珠感觉博客页面,就像一座一座的神的庙宇,自己去拜访人家,人家上天玩耍去了。

蔓珠那时候不愿意和身边的文学爱好者互动,她觉得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每天互动,有的甚至要求见面交往,真没有多少意思,非但不利于提高,还耗费不少不必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慢慢地,她淡出了当地的作者群,与他们没有了任何的来往。周围的同事,是不知道她写文章的,况且,知道了,也不感兴趣。

一个人独来独往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个人独来独往也不好,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这个世界上的大事,哪一件,不是一群人共同努力做到的?

蔓珠离开了博客,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脑上网显得很不方便,也因为微信兴盛了,微信更方便。

但是,当蔓珠无聊地一遍又一遍地点开微信时,没有信息,没有朋友圈,甚至没有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在更新的时候,已经决定离开了,真是浪费时间,靠着别人来温暖自己,真是靠不得谱啊!

于是蔓珠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寻找新的世界来放感情。在学习平台上听课,在读书平台上听书,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摆脱微信平台对自己的控制。几年过去,无疑是成功了,除了工作信息她得看,其他的,朋友圈啊,公众号啊,基本上都不再点开了。

世间事,其实简单得不得了,不喜欢了、没意思了、想摆脱了,你就去找新的替代物,找到了,你就成功了。爱情就是这个样子。现在离婚率高,估计就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所以,婚姻里的人,如果你发现家里的人特别地烦你,那你就主动地离得远远的,千万别激化矛盾,没准儿,能相处的久些,拖到相互打不动了,就都老实了。

4

沙华之与蔓珠,有点像隔壁办公室里的同事,不在一个办公室内,没有工作上的冲突;又不像同事,同事之间,有几个能够推心置腹的?略微走得近些,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别的不知道,反正蔓珠就听同事八卦,谁谁和谁,谁和谁谁,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中层领导,几乎无一能够幸免。真有和假有咱不知道,反正,流言和蜚语确实是都有了。

沙华之与蔓珠,更像是灯塔,在夜色里,在孤独的海上,灯塔里亮着的灯,为蔓珠孤独地航行指路,这样的航行,就是蔓珠的人生。

蔓珠曾经给沙华开玩笑,说,老师,你的文字就是我家的后花园。说也奇怪,沙华二、三十岁时写的文字,四、五十岁的蔓珠,依然能够读出心动,可见蔓珠的心智成熟之慢,也足见沙华文字的魅力。

蔓珠通过文字来了解沙华,就像读一本人物传记。实际上,如果别的有缘的作家和作品,闯入蔓珠的视野的话,蔓珠一定也会同样的着迷。据说有个“印刻现象”,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沙华带蔓珠了解了当代的作家群,蔓珠对沙华,有着类似小动物的“印刻现象”的情感的。

5

蔓珠找许多书来读,能够吸收更好,吸收不了也无所谓。她非常想提高自己,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提高自己的契机,有次一位大学同学在同学群里分享了自己的投资经验,她主动加了同学微信,问他平时通过什么平台来读书,同学就给她推荐了一个比较小众化的读书会。

这个读书会是收费的。在蔓珠看来,收费就收费,能够约束自己,能够提高自己,花点钱也值得。这个读书会采用的模式,就是打卡返现,这期课程,你先交钱报名,然后每天学习打卡,等学习完,你是全勤,就全额返现你的学费,如果你偶尔忘了,还有一次或者两次的补卡机会,不过这个机会,是需要花钱来购买的。

这模式好,蔓珠很喜欢。每天学习,春风化雨般的,就把知识积累起来了。第一次学习,蔓珠并不选文学课,蔓珠选择了财商课,“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理念,蔓珠早就有了。后来,当电视上有财商教育的广告,儿子告诫她别上当时,她不容置否,实际上,她早已学过了,并且,以她的智慧,她的辨别能力,是不会人云亦云的,她会在合适的档口完美脱身。

每本书都有精华,通过听书,能够吸收的,实际上很少,但是,最起码你能记住书名吧,作者可能记不住,文章大意你可能也记不住,但是只要你能记住里边的哪怕是一个案例,你就会有收获,真的,蔓珠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些蔓珠都没有对沙华说,说,沙华也不予回应,他在她的世界留下了几乎整个空白做“留白”。不回复就是回复,不回答就是回答,你自己玩吧,没空理你。

读书会里一般都有写作课,时间久了,蔓珠觉得有必要学一学,就报名了。过后想想,写作课教的那些花招,她都不愿意用,她唯一接受的,就是每天都要写,每天都要写,写到一定的字数,自然而然的,一切都打开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途径。在沙华那里,她学会了辨别好坏,好的坏的,一看就知道,但是,在沙华那里,没有让她变得更好的途径。变好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辞辛苦的训练,由量变达到质变才行,才能够有点像模像样。

就像山泉,泉到足够的量,才能够汇流成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蔓珠硬逼着自己,一点一点的前进。虽然苦,她也心甘情愿,因为在前进的过程中,伴随了足够多的快乐。

这次蔓珠吸取了原来的教训,注意了和文友互动,也从文友那里学习了好多。这也可能和年龄有关,现在蔓珠认为即便是文学,思想的高度也是第一位的,没有思想的文字的堆砌,是没有多少价值、也没有多少可读性的。

蔓珠还发现,一个人的视野,和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他的文字的可读性,果然是,年华没有白白的度过,她多多少少的,有点开悟了。

6

自从蔓珠找到了游戏的新的玩法,整个人就都变了。不再嗜睡。原先蔓珠下班回到家里,反锁上家门,直接走到厨房,清水煮白面,熟了,拌上辣椒酱猛吃,吃完,直接奔卧室,头一搭枕头,就呼呼大睡,一直睡到第二天上班;有时候,累急眼了,饭也不吃,就直奔卧室,直接睡到上班时间。

有了作业以后,再困再疲乏,多少也得写一点,怎么着也得完成作业,只要写,就得动脑子,动脑子,就会慢慢地击退困神,在与老年痴呆做斗争的道路上,终于胜利了一回。

通过写,蔓珠发现了自己在表达上的漏洞,蔓珠的表达,实际上是跳跃式的,一个意思,表达的很笼统,怪道二十多年前,还在她写豆腐块的时候,她的同事曾经说,她写的文章不好懂。这么多年过去了,她通过自己写,自己改,才发现了自己多年前的毛病,也算是痼疾了。

为了能够写出点东西来,她又拿出多年未碰的纸质书来看,一摸起纸质书,当年阅读的喜悦体验立马又都回来了,蔓珠的眼眸里渐渐有了神采。

心理书上有个“七七轮回”提法,说,七年一个阶段,50岁是人生下一个轮回的开始。蔓珠刚刚50岁,正是下一个轮回的第一年,以后的人生,一定会有大的改观。

晚上没有精力,蔓珠就习惯着早起,给睡眠要时间,固然不是明智之举,但从前的蔓珠,实在是太能睡了呀。

缺啥补啥,国学底子差,那就一点一点地补起来,补完中国的,再补世界的,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

蔓珠考虑着,是不是再列个书单,就自己那个“三分钟热度”,也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话说,坚持多久也行啊,总比自己从前那样躺平摆烂强太多。

关于身体的调理,蔓珠也有自己的打算,要逐渐把锻炼提上日程来,自己喜欢安静,就要打破这种喜欢,就像瑜伽练习中的对抗练习,通过练习来对抗岁月的吞噬。

慢跑,散步,跳舞,瑜伽,什么都行。

7

“空荡的街景,想找个人放感情,作这种决定,是寂寞与我为邻……”这首蔓珠从前很喜欢的歌,现在再听再唱,已经减去了当年的悲哀。谁都有寂寞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总以为有个知冷觉热的人该有多好,真有了知冷觉热的人,心照样还是填不满,照样还有孤独寂寞的感觉。

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自己困在自己的情感里,那时候,我们会认为这和某个人有关,到后来才发现,春恨秋悲皆自惹,你在成长,别的人,都是过客。

那些虚无缥缈的情感,成了我们明媚青春的一星半点的暗色调,成了我们青春不可或缺的点缀。不只有蔓珠、不只有沙华,还有你,还有我,过去的人,未来的人,都是一样,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