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录107
20231206
顿悟靠积累
前几天看了一个凤凰卫视针对人工智能的采访,清华大学的研究员说:GPT3之前,中国和美国在技术表现上没有多大差别,但是美国在持续资金投入和大量数据“投喂”之后,出现的“质”的变化,相当于GPT顿悟了。那一刻,我也“顿悟”了:一个人顿悟很难,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持续的求索,尽管这个顿悟上学时就应该知道,而且越早越好。
早上六点半起床,到虹桥T2航站楼赶去天津的飞机,安检时人很多,但总体还算顺利,当我按着登记口标示牌的指引往前走时,发现51号登机口需要继续下电梯到一楼,这意味着需要乘摆渡车登机。
早饭还没吃,纠结要不要到另一个方向,去自己熟悉的那一面的星巴克去买杯咖啡和三明治?想想现在还早,才七点多,飞机上也有餐食,先下去看看再说,说不定也有店铺。
果然,楼下有一家全家便利店和一家瑞幸咖啡,直接到全家便利店的冷柜里选了一款三明治。本计划坐下来慢慢吃,听到广播说这是去往天津航班的最后一次广播时,赶紧撕开三明治的包装,狼吞虎咽解决了早餐问题,顺手把三明治的包装袋揣口袋里了。
边咀嚼最后一口三明治,边扛着背包扶着拉杆箱去检票口。检票口外的摆渡车好像已经等了很久,摆渡车门口的黄色标识“站立禁区”上都站着人,我从中间的门口上去,也站在“站立禁区”的黄色标识上。
车厢外一位穿着带有红黄反光条安全服和黄色安全帽的年轻工作人,有气无力的从车尾走向车头,边走边用不大的声音说着:天津滨海、天津滨海…
另外一位同样穿着,但年纪偏大的工作人员动作敏捷的走向检票口,对着一位乘客用上海喊到:酷滴呀(快点呀)!那位穿黑衣服背着背包的男乘客依然不紧不慢的上了摆渡车。
他上车后,我们的摆渡车关闭车门驶向飞机。以往坐摆渡车上飞机,大概三五分钟就能到,这次行驶了大概有十五分钟。一路上看到机场里的小河、飞机维修厂、雷达塔和机场外高耸的起重机吊臂。
透过路边建筑外墙玻璃反射出我们摆渡车的画面,从一端进入,又从另一端消失。玻璃还反射出一架上海航空的飞机,本以为到了。但摆渡车没有停留,继续向前开,我内心在想:难道虹桥T2航站楼和T1航站楼是联通的?我们不会是从T2摆渡到了T1吧?如果有人去错了航站楼,岂不是从内部摆渡过去更快?
果然,我在路边建筑的标识上发现了T1航站楼的字样。当摆渡车停下来时,飞机舱门对接的是连廊,但我们需要旁边的楼梯走上去。
登机牌上写的是8:20起飞,我8:10还没进入飞机,妻子打来电话问我是否已经坐上飞机,我说:距离飞机舱门还是有5米。
其实,昨天晚上十点航旅纵横微信公众号已经给我推送了登机口变化的信息,也提示了需要乘摆渡车15分钟,只是我没有认真阅读和思考。
我此刻的“顿悟”是补上了昨天航旅纵横公众号提供的信息。昨晚没有想到,是因为我忽略的信息(登机口变化和需乘摆渡车),没有把几条信息积累在一起思考,所以无法“顿悟”。
想在一个领域顿悟,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积累知识最好的方法是阅读和行业内人士交流,并且目标和行动要持续坚定,不保证能一定能顿悟,但大概率可以顿悟。
飞机上翻了一本上海航空12月份的杂志,《餐食也是一个城市的江湖》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位打工仔勇闯深圳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叫李胤,出生在湖南永州农村,从小喜欢文学,高考落榜后去了深圳,起初只能睡在公园的草地上,后来找了一份印刷的工作,但他晚上坚持读书和写作,把他在深圳的奋斗精力写成文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数年间发表数量有上千篇之多。通过自学本科拿到本科学历,通过公开招聘成为一名公立小学的语文教师。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也是一个靠不断学习和积累达到“顿悟”的过程。学习和积累,短期不会有明显的回报,但坚持到一定程度,尤其不断有阶段性的进步时,逐步会出现质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