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哲思想法

参悟中医和催眠之道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心心的礼物
学医两年感悟

去年学完第一年中医课,写过一篇《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写了关于中医和心理学学习的思考。

今年学医第二年,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心得。

按照我的学习习惯,每次听完课,都需要把笔记整理好,不懂的地方上网查,最好都能搞明白。实在搞不明白,mark下来,有机会请教老师、或者未来随着学学习的深入,再回头看看,说不定就豁然开朗。

近两年忙着学中医,欠了一堆心理学的笔记没有整理。这周为了交作业,把催眠课的笔记翻出来看了一下。再一次体会到中医和心理学、东方和西方体系的相通之处。真是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只是我们不相信,竟然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总觉得有更加玄妙的东西。

催眠,听上去很神秘,实际上,当时六天四晚的课程,在第一天的前两个小时,精髓都已经讲完了。后面的内容,就是不断重复、加强、练习。

我记了几十页催眠课程笔记。回过头看,当时整理发布的第一篇笔记《催眠(一):我数3、2、1,你的眼睛就睁不开......神秘的催眠到底是什么?》,讲了“催眠是什么”、“催眠无处不在”,get到了这两个点,就已经是全部。

中医老师说:其实真正“究竟”的东西就是那一点点,没什么的。比如说,伤寒论,三句话讲完: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纽。结束,完了。

伤寒论的课程上了十个整天,这三句话,其实老师也在不断提点。就是你有没有get到。

道、法、术

再比如道、法、术。

简而言之:

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其他的千变万化,一句话概括,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术:

催眠中最大的风险,就是遇到一个经验不足的催眠师。催眠会醒,暗示会留下,会持续产生影响。什么时候去除暗示,要看被催眠者、要看另外的机缘。说到这里忍不住补充下,父母就是孩子的催眠师,千万不要去做一个不合格的催眠师。

信念

法:千变万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有多难?

上周弟弟发热+咳嗽。无汗,不恶寒,不渴,身不痛,腹不满,脉浮紧数,两便正常。我判断就是麻杏石甘汤证。担心汤药太猛不敢用,找了麻杏止咳糖浆给他喝。

初起是咳嗽,后来咳嗽加重+伴有发热,精神疲惫、胃口不好,我也超级担心。38度以下的发热我不担心。幼儿园请了两天假在家休息。

我担心的是他咳嗽,小儿咳喘厉害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心衰就严重了。

我还担心他不能吃东西,一是他不想吃,二是咳嗽厉害,也担心吃东西引发呕吐。当下正邪交争,最怕就是伤脾胃之气。

能忍住不去医院就是“无为”。特别说明:不是提倡不去医院,而是这里有个平衡和判断。该去医院得还是得去,别耽误了病情。

坚持用自然疗法。搓背(太阳膀胱经)+藿香正气水贴肚脐+象数(003 0072 0064 脐下退热)+怀山药水(护脾胃)。

第三天他能吃东西了、精神也好了,我就放心了。能吃东西就是好转的表现。后来就更加好转(就是靠自身免疫力),就是早起还咳嗽。问了老师,打算用生姜水(不去皮)止咳收尾。

如果当时送医院,那就是挂盐水退热(2019年弟弟出现同样症状,外婆带他去医院,诊断为肺炎,当天挂水,要连挂三天。我马上喊停,第二天转中医治疗),或者自行在家吃美林退热。

学了中医就会知道,这种情况下,不能退热,挂水更加是万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能忍住不瞎折腾,能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才能“无为”,给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行痊愈。

从长知识的角度,有机会上课时请教了一下老师

学习的过程

上催眠课,老师特别提示大家,一定要录音,回去反复听。每听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上中医课,第一年混混沌沌地听了气血津液、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不明觉厉,先收藏。第二年听完本草、伤寒,更晕了。几百种药、几十种方剂,怎么辨证?怎么方诊对应?再回过头看第一年,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老师都讲过,只是自己当时一听就过,没有入心。

与我而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路塞塞塞、然后再扔扔扔,然后一边塞、一边扔(又回到那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框架,同时不断调整这个框架。

翻到自己前两年写过一篇《你的外国老板都在“无为而治”了,你还不快去补补西哲?》,起码一路在思考成长。

有苦思不得的苦恼,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这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人生的过程吧。

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