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的价值认识
中年人比青年人拥有最多的是知识经验和金钱。那我用我多年的知识积累的经验送你一句话: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金钱或者知识,而是看他是否能体谅别人。
哈,这是我从日剧《还是不能结婚的男人》里看到的。是一个男人, 尤其是老男人(自指)这部剧里边儿学到了好多, 当然主要是反例,不能做这样的人。
其实这句更让我思考的是咨询中角色的问题。我们在谈咨询关系的时候,其实总是希望咨询师是一种支持者的角色。但其实来访者何尝不是咨询师的工作的支持者和价值感的主要来源吗?
咨询师的效能会在咨询中不断被削弱。因为来访者的反馈很可能更多的是消极的,我们也大多惯以此时这种负向反馈作为我们咨询价值的评定。(如果咨询双方不有意识去寻找积极的信号的话, 我们将陷入痛苦和自我否定。)
所谓"无法更好的为来访者提供体谅式的服务″(这种日式说法很有意思,优秀)。我在此是理解为: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之后的采用的合适的预期和方法)。这可能也是咨询师获得不良反馈(效能降低)的重要部分,但同样请注意,这个反馈信号的效用如何,其实是建立在对咨询过程理解中的,这个咨询师应该认识到。
其实,咨询价值评估应该来自于咨询双方对整个咨询(包括咨询后)的过程的认识。 你不能期待一个在严重的抑郁状态下的人当下给予更多积极的反馈。但是不代表咨询对他是没有帮助的。你也不能够指望一次咨询就能够让世界变成另一个样子。每一次,但总有一些改变需要我们去发现。
同样,如果可以用一些更体谅的方式让来访者能够反馈出体验到咨询的当下的积极价值,以帮助来同样给予双方各自更有价值的反馈, 可能能取得更好的,对双方都有利的价值体验。(互动产生双向价值量。)
如何让咨询更有价值(双向性的和跨时空性), 上次活动中,得到一名老师的真言:观察者决定被观察者。我将其理解为:我们的赋予的标签儿会使我们更容易看到标签上的内容。但不可被自己赋予的标签所决定。同样克里希那莫提也曾经说过类似的一句话: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虽然含义有所不同,但是也把场中两者的关系的价值有了新的体现。
虽说无标签好,但是很可惜,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双方是一个足够开放,不去贴标签的人。 甚至我觉得这根本就做不到,去标签化(或者去赋予标签化), 太难了,不符合认知的生成逻辑和成本。但对于咨询师来说,要认识到标签化的危害,必须得去标签化。
如《金刚经》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建构的意义,建构不是简单的结构描述,而是为了不断的重新建构而更好去理解。 所以建构其实是有两部分的,一边是不断的解构(分析)形成认知素材,一段是不断的重新建构(解决预期),如同不断理解并制定具体行动的过程。
那达到什么样一种建构咨询价值状态是好的呢?不知道,但我思考再三觉得似乎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在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即"真一善一美"又或叫"信一达一雅"的平衡。当然这也是一种虚妄(或者说还可以有重新建构的原则,毕竟一切法皆空相)。所以,价值亦是可如此建构:不断自信,不断相信人本,获取内心的平衡,帮助我们自己去寻找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