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爱国兴学|治国|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2017-12-06  本文已影响116人  屡空

《尚书》 里《皋陶谟》,《益稷》两篇,描绘了舜治时代君臣共治的对话的场景。可见汉以后提出的臣为君纲,是有违孔孟古义的。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谟》

禹说知人安民,尧帝和舜帝很难做到。这句话放在后代,某个臣子当作皇帝的面说,吾皇和先皇没法做到“知人安民”,虽然几乎说了事实情况,但恐怕也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因为前文说的君王必须谨慎自身,永远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明智仁慈,知人善用,“慎厥身,修思永”,“哲而惠”,就不用畏惧巧言令色的奸佞之臣。这个再讨论,既然君王足够贤明了,怎么还有奸佞之臣?这个可以存个疑。

禹曰:“都! 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 其弼直,惟动丕应。 溪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益稷》

禹对舜帝的劝谏更加激烈了,要谨慎,不能心动,思想纯正,居安思危,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度难关。

君臣共治,礼乐教化是主要的手段,但也需要用刑法惩治和威慑。所以尚书里讲“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前文还讲了“五典”即社会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还有一些社会公约之类的礼法,违背这些礼法,就是违背这些公约,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必然要接受惩罚。“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与上下,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天意是民意是通达的,人民的意见代表了天意,“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治理者需小心翼翼。

这时候可以解答奸佞之臣的问题了,君主惧怕这些人,因为这些人是永远会存在的,在天意和民意间搬弄是非,谋取私利。另一方面,也需要这些人,考验自己的修德是否足够。

皋陶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九德之说,几乎少有人可以达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有目标总是好的。孔子在《论语》里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礼,法,政,都是治国之要。古贤已经非常有见解了。

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谈治国还是需要从教育谈起。《学记》有言:“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圣人贤人可以深谋远虑,可以制订好的政策,对人民影响巨大,但无法根本改变人民。君子的工作就是通过教育,学习,“化民成俗”,让百姓可以理解这些政策,贯通圣人和普通人,使天意和民意通达。

“百姓日用而不知”,做君子和奸佞之臣是一个选择。不管如何选择,都无法违背自然和历史的规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自作聪明之徒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天命的安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