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桃苑竹桃苑内刊竹桃苑共读红楼文集

左眼看《红楼》|第一回:造一个梦,留住你

2019-01-19  本文已影响91人  云清燕

《红楼梦》虽读过多遍,但从头到尾,逐篇阅读的时候却很少。大多都是随手翻开一章,就一头扎进去看个天昏地暗,再抬眼时往往已不知今世是何年?

《红楼梦》是个梦幻的世界,几百年来,它一直在那儿,里面的人物在他们的世界里,一直有血有肉、有泪有笑地生活着。

你可以随时“穿越”进来,在大观园里穿花拂柳,去旁观湘云们持鳌联诗,陪黛玉荷锄葬花,哭笑一番后,回到现实世界里,就仿佛又已历过了一世。

这种纯粹以读者身份进行的共情阅读,我把它定义为“右眼阅读”。

相对的,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写作者的角度进行的赏析式阅读,我称之为“左眼阅读”。

这次重读《红楼梦》,我打算以左眼为主。

图片来自网络

1 造梦的理由

第一回的前半部分,是典型的“作者有话说”,主要阐述了作者写这部书的初衷,并借空空道人与石头的一段对话,道出自己写作本书时的创作思路及理念,是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之处。

红尘一梦,醒来已是尘满面,鬓如霜。

昨日朱门绣户,今朝“茅椽蓬牖”。仿佛刚刚还是“锦衣玉食”,目及却是“瓦灶绳床”。

你走了,她也走了,独留我一个人“风尘碌碌,一世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得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我虽“一世无成”,好在上天给我留了一管笔可用,让我可以为你、为你们、为我们共同历过的那段岁月留下点什么,聊以负“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筵席散了,大家都走了,那就让我创造一个梦境永远地留住你们,从此再也不怕岁月千年,红颜易逝,同时“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

“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我从未觉得有多苦。奋笔疾书中,我常忘了这身外是寒冬还是酷暑。在这梦里,我追逐着旧日光阴的脚步,心里时而暖,时而悲,时而悔,时而悦。

可惜,有些事想说,却又不可说,不能说,那就“甄士隐”“贾雨村言”吧!隐去“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只取其事体情理”,“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虽“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

但凡有过“儿女之真情”的世人,大概都能解得几分吧!

2  梦之框架

今生情深缘浅,那是由前世说起。

前世,吾本是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因缘际会,借僧道二仙之力,幻化入得红尘,历了几世几劫。

历劫归来,心绪难平,便将“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刻在身上,恰被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偶遇读到。

一番交流下来,空空道人也认为我的这段“陈迹故事”没有“胡牵乱扯忽离忽遇”之事,不是“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的熟套旧稿,“可令世人换新眼目”,于是答应由其抄去,代为“问世传奇”。

有了前世的因缘,自然就有了今生的牵绊。

故事的框架搭起来了,下面就是让故事中的人物依次出场了。

3.梦由梦始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提出,长卷作品所谓的“开头”,主要是解决人物的“出场”问题。

《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作者搭起一个梦幻的舞台,故事也就借由甄士隐的一场梦境开始了。

甄士隐在梦中听得僧道二仙关于“通灵宝玉”的一段天机,故事的主角就这样借由与甄士隐的一面之缘,以一块玉的形象安静地亮了一下相。

甄士隐梦醒之后,借其所遇所见,本书的两个重要配角也先后出场,一是甄士隐三岁的女儿英莲,二是借住在隔壁庙内的“穷儒”贾雨村。

这两个人物都出场较早,几乎贯穿始终,两者之间的故事交集,更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条故事线索。

英莲在此章中几乎没有正面出场,只借其父之目知道是一个“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的女娃。其在次年的元宵节看灯时被偷走、拐卖,为后文做下了重要铺垫。

本章对于贾雨村着墨颇多,此时的他穷困潦倒,空有凌云志,身无赶考银。甄士隐觉得他终非池中之物,仲秋宴上慷慨相助,得其赠银赠衣后,贾雨村连夜动身上京赶考。

次年元宵节,甄士隐爱女被拐。三月十五,家产先被一把大火烧去多半,后又被岳父骗了个精光,贫病交攻之际,受跛足道人点化而出家。

故事线走到此处,有一个小人物虽然出场不多,却是情节发展所必需的关键人物,她就是甄家的丫鬟——娇杏。

由于可见,在长篇小说中,小人物照样可以办大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