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长慎入)90后跳槽故事
本文略长,怕读长文者慎入。
但其实都是些小故事啦。
至于你带没带酒,没有关系。
下次补上就行。
当然,下次如果还没带⋯⋯
我就拿小皮鞭抽你。
(一)毕业当口导师跳槽,论文被黑,孤立无援的我只能忍气吞声
(形象吗哈哈哈)图片来自网络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本校的中文系,学校一般,省内一本,省外二本。浙江人好像都不太喜欢异地,无论感情,还是工作。
当年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一瞅,上不了浙大,外省的211看都没看,直接填了个省内重点,而且是唯一一个志愿。
至今有点遗憾的是,第一意向专业填的是英语,结果因为英语单科不够130(满分150),被刷到了中文。
中文系的一个特点是,男的寥寥无几,女的多如牛毛。等到找工作时也这样。一眼望去,乌央乌央的,基本也都是女的。
当然,英语系会更奇葩。记得大一那会排球比赛,中文系对战英语系,英语系男排教练找遍年级各个角落,最后发现竟然凑不齐一支队伍(6人)。最后学校为体现公平,改为男女混合组队。
七年里,发生的事情很多,感情上的分分合合,学业上的沟沟坎坎,留着以后有空再聊吧,铺垫太多,你们看了累。
大学找工作的一大阻力便是论文(毕业设计),因为写论文和找工作几乎是同步开始的,本科还好,寥寥也就几千字,没什么技术含量。(哈哈在读本科的宝宝们请轻点喷~~)
研究生不太一样,比如中文系,正文字数打底3万,一般都会写到4万以上,不然打印出来,薄薄的很难看。
加上学校比较变态,我们要先后经历预开题、开题、预评审、中期检查、预答辩、内复审、送审、答辩等等环节,再加上不下十几遍反反复复的修改打磨。
这其间的滋味,比吃了一吨榴莲还难受。
当然,我可能真的算比较惨的那一个。论文写到关键地方的时候,我的导师居然跳槽了。(黑人问号???)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懂得,“文人相轻”这四个字到底有多可怕。
导师是个学术大牛,本专业老大,与系里另一个大牛G教授,在学术上素有分歧。
其实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分歧经年累月,量变质变,最终演化为全方位的相互敌视。
导师从来不跟我们说这事,包括跳槽。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酝酿了很久。
跳槽那天,他在师门微信群里发了一句道别,而后带上他的书和妻子,奔向了新生活。
我们当然震惊,但还是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祝福。祝愿导师前程似锦。
现在想来,这些祝福多少有些当时的怨气。
毕竟城门失火,终必殃及池鱼。
果然,麻烦来得很快,导师走后,G教授一山独占,余者或更坚定拥戴,或果断倒戈。
他们拧成了一股绳,包括我在内,同门三名同学的论文,相继被黑。
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满脸失望的表情,还有重复了N遍的谆谆教导——
”你这样写,是完全不行的,肯定通不过!”
声色俱厉,异口同声。
我们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心里不服,于是打电话向导师寻求帮助。
每次,电话那头都会很激动,导师痛骂他们是小人,并一再强调,论文肯定没问题。
我们后来约定,不再去电求助,即便再联系,也只是报平安。
导师很强,但已经帮不了我们。我们只能忍气吞声,按他们的要求,把论文推倒重来。
毕竟,我还要找工作。
即便到现在,我依然忘不了那段边找工作、边重写论文的日子。
我买了一箱泡面,康师傅红烧牛肉,把自己在宿舍里关了半个月,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
初稿完成后,我用兼职打工的钱买了一瓶红酒,带上打印好的论文,去了G教授的家。
G教授微笑着收下了红酒。让我把论文留下,他有空看看。
那天晚上,我收到了回复。论文写得还行,有几处小地方需要修改。
看到那条短信时,我有一种菲迪皮茨从马拉松跑到雅典时的濒死感。
而后,我就像傻子一样坐在那里,盯着电脑屏幕,一点也不想动弹。
(二)从象牙塔到职场,从提前批签约,到落荒而逃,我被现实撞了一下腰
(看到这鱼我居然饿了!)图片来自网络那晚过后,我得了重感冒,发烧41度,吊针挂了十几瓶,迷糊了许多天。可能是否极泰来,后来的事情似乎都还算顺利。
很快,论文过检,我也被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提前录用了。
提前批招考的公立单位,比如学校,往往实力较强,录取形式也相对灵活。
但这家单位的录取形式的灵活程度,仍然超出了我的想象。
因为得到第一份体制内工作,我只用了5分钟。
当时,我把简历递上去,副校长看后,当即问了我三个问题。
1.“你为什么来我们学校?”(我:“因为贵校名气很大,能进贵校是一大荣幸。”)
2.“你会不会再去面试其它单位?”(我:“如果被录取,我不会去找别的单位。”)
3.“你真的愿意来吗?”(我:“愿意。”)
然后,我就这样神奇地被录取了。当下签了三方协议,并盖上了学校当地教育部门的公章。
我记得我当时迫不及待地跟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这回是意料之中,他们听了很高兴。
对于大部分毕业生而言,能进“体制”,是一件值得期待与庆贺的事。
我也的确为自己庆贺了一番。
那天晚上,我买了两罐雪花啤酒,一包酒鬼花生,一个人来到宿舍的楼顶吹风,戴上前女友送我的耳机,听着Jay的老歌自饮自酌,清风、皓月和回忆潮水般向我涌来。
室友刚结束一场失败的面试,不便打扰。至于前女友,都在酒和音乐里了。
没过多久,我便接到了学校的召唤,一名语文老教师身体不适,需要我接管他所在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
这是要我提前上任呀!我觉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于是,我再一次迫不及待地整理行囊,像一个逃荒的人看到成片成熟的麦田。
学校所在的县城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小吃众多;学校历史悠久,学风优良,学生好学、好带……
总之,在最初的那小段日子里,一切的一切都符合我的期待。
但对于刚毕业的我们来说,工作本身附带的现实因素,像极了一把锋利的小刀。
它只消在你的脆弱敏感心弦上划上一个小口子,或许哪天你就会落荒而逃。
比如,我们都十分关心的待遇问题:转正后一个月到手,两千多一点(浙江的小伙伴或许已经猜到是哪个县了),而附近随便一家拉面,15块一碗。
比如,我们也十分关心的生活问题:走路半小时,看不到一家超市和药店。
再比如,我们愈益关注的职业发展问题:小县城闭塞,关系远大于能力,而我是个外地人。
我逃了,而且逃得很快。
逃走之前,我送了搭班的班主任一包香烟和一个打火机,每一个学生一个暖宝宝。没有泄露我要逃跑的消息。
谁都没有阻拦我,因为正好要放寒假了。
过年前,我给副校长发了一条巨长的短信,无非是抱歉加感谢之类的话。他叹了口气,同意了。
不久,教育局人事部门也同意了。
条件是缴纳一万违约金。三方协议上写了,白纸黑字,无从辩驳。
一万元,如果叠在一起,不会超过一厘米。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最终决定缴纳。
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成功被另一家单位录用了。
我食言了,当初在副校长面前下的承诺,在后来的日子里变成了心头的一根刺,扎了我好久。
面试时间刚好在周末,没有耽误任何人,可能是上天有心救我。
去教育局的路上,我算了算这两个月的收入。
应发:4000,实发:—6000。
血亏。
唉,人生真的没有草稿纸,我们永远都在直播。
教会我们做人的那位兄台,名叫后来……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三方协议上写的违约金,是TM可以砍价的!!!
不信你可以试试,运气好,你甚至有免单的机会哟。
当然,陆萧萧我依然真诚地希望,站在人生关口的你,可以一发入魂。
择一城,入一行,爱一人,到老。
(三)来到全新的行业,我从迷茫无助到轻车熟路,“平台”二字教会我选择
新单位是一家市级三甲公立医院,录取后入事业编,岗位大名:XX医院综合办公室。
为什么加了综合两个字呢?因为一间办公室里,五张桌子、五个人,却包含了四个部门。
老办公室、党委办、宣传部、档案室,四部门相对独立,并统一由办公室主任牵头管理。我来之前,里面的人,清一色学医出身。
我的任务是:什么都干,哪忙帮哪。
后来将近一年的工作时间里,主任给我强调最多的一个词,叫作“平台”。城市等级、岗位属性等等,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拥有一个好的平台,真的很重要。
首先是眼界。和小县城的闭塞不同,相对大一点的城市,能带给你更多触摸世界的可能。
其次是能力。单位等级与岗位要求越高,对你能力的锻炼就越足,而能力是追随你一生的底气。
再者是人脉。接触面越广,人脉资源越丰富,事情就越好办。这是个看脸的社会,更是一个看熟脸的社会。
最后是公平。平台越大,公平程度相对越高,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越大。
记得刚入职那天,我对着办公桌上那叠医疗设备科上报备案的材料看了半天,最后发现我可能是个白痴。
记得入职第二天,主任让我去门诊眼科帮他开一盒海露,我屁颠屁颠地直奔住院楼,好心的护士长带我坐了十几层的楼梯,穿过大大小小的回廊通道,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门诊。
记得第一次记会议记录,副院长谈到的DRGs,我明明听到了五六遍,结果愣是没记下来。
刚开始的时间真的很丧,无数次痛骂过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骂完继续一脸懵逼地上班。
但时间总是会善待那些愿意俯下身子学习的人,比如陆萧萧我啊哈哈哈。(请轻抽你的小皮鞭)
从来没接触过的标书、十几万字的医院誌、七十多万字的全院制度、大大小小数百篇讲话稿、总结、策划、报道……恩,统统被我干掉了。
办公室里发生过许多事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快乐且充实的回忆,留着以后再叨叨吧。
即便现在不在办公室了,我还是想说一句,如果你也有幸一毕业就进了XX办公室,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锻炼机会。
忙碌而充实的日子平静地持续了将近一年,直到我看到老家教育局首页上的一则招聘信息。
老爸老妈、原高中班主任也看到了。
我遭遇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电话洗脑。
(四)离家还是回家?艰难抉择后,我选择只身远赴千里之外去应聘
图片来自网络父母在,不远游。这是老话;好男儿志在四方,这也是老话。
若还在象牙塔里,我会笃信自己是个好男儿,将来立业四方,而后衣锦还乡,快哉快哉!
一年后,我不这么想了。
众多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真的是个奇葩,在人均收入只有三四千的城市,房价居然能达到三四万一平。
若在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城市,我或许还愿意一搏。但在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城市,我明显感到了浮躁和不安。
我不懂经济,我也不知道这个小城市里的人们,他们哪来那么多钱?
但我懂自己,体制带来了稳定,也带来了令人痛苦的束缚,尤其是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
我的能力是在不断提升,办公室也特别适合锻炼,但即便我再努力,在房价面前依然是个笑话。
离家还是回家?现在看起来已经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我终于下定决心,编个理由请了假,买了车票,只身前往千里之外去应聘。老家的学校逼格略高,招聘地点居然设在了北京。
我抢到了距离应聘地点较近的一个单间。推着行李箱进门的时候,行李箱卡在了床和墙之间。
房间小到令人崩溃。
那是去年的十一月,北京的气温不高,十一二度。我穿着一件长袖T恤,走在清晨的阳光和风里,看到街边的行人已经戴上了帽子和手套。
以前,我觉得北方人是这世界上最耐寒的人群。直到后来上大学,发现被冻成汪的同学都是北方人。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真的有点蛇精病,居然想着要用一个南方人的瘦弱体格,去挑战北方冬天的气温,试图证明南方人确实耐寒!
很快我遭报应了,那两天气温骤降,单间没有空调暖气,我缩在一个角落裹着被子,依然冻得手脚通红。
为期三天的招聘紧张有序,面试、笔试、面谈,惊心动魄,结果喜人。
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五)有些路,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走过,才能真正懂
和那些勇敢无畏的北漂、海飘或是深漂相比,二三线城市的求职经历,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他们会说,你们没有多少谈论平台二字的资格。我也确实遇到过类似的例子。
但我希望我们都能平心静气,多些思考,多些拥抱。城市无论大小,在其间摸爬滚打的我们,多少都会装着一些被打回原形,却不足与外人道也的酸涩记忆。
前两天又去了一次北京,站在昌平区天通苑站的地铁口,看着匆匆的人群像潮水一样向前快速涌去,我突然有种窒息的感觉。
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来北京发展,我不知道会不会大言不惭地say no。
有人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不知责任为何物的一代。
或许你会说,我是一个选择随意、没责任感的年轻人,短短一年居然换了这么多次工作。
我不会去反驳你。反而,我会去告诉那些尚未出象牙塔的人们,请你忘记我的故事。
跳槽太多次,本来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现实里,我们很像一粒粒被风吹散的种子,选择听风,前路随流。
但在人生关口,在我们尚有力量改变轨迹的时候,请尽量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长远之路。
有些路,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走过,才能真正懂。但是,如果认定,请尽全力,请付真心。
我们,都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