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清叙语》175:一位妈宝男的命运如何转机
我写了200多万字的自我分析,用了各种流派视角,精神分析、叙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荣格学派等等,终于从原生家庭的禁锢中走出来,人格得以重塑,命运得以新生。现在我有一位朋友的弟弟也是一位妈宝男,他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呢?
为了保护朋友隐私,暂定朋友的名字为小慧,情节也略有加工。小慧为女性,30岁左右,老大,有一位小2岁的妹妹,一位小3岁的弟弟。小慧的老家西部山村,父母重男轻女,对女儿不管不问,对弟弟娇生惯养。他的父亲老吃懒做,也没有责任感。在小慧十三四岁上初中的时候,300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但父母还在那里通宵达旦的玩几毛钱的麻将。怀着巨大的羞耻感与精神压力,小慧侥幸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在读高中时候,家里面亲戚介绍父母去大城市打工,别的亲戚都坚持下来,挣到了钱改善了家庭生活,但小慧父亲因为吃不了那份苦,没有坚持下来,回老家继续躺平。这时候,小慧已经对父亲心生恨意,看不起父亲的软弱。但母亲依然对父亲充满包容,得过且过。没有挣到钱,就向那些挣到钱的亲戚借钱呗,虽然遭受讽刺与挖苦,但毕竟也是亲戚,总有抹不开面子的借钱给他们,勉强度日。后来,小慧靠自己强大的生存意志考了一所普通大学,走出了这所村子。而妹妹就没有这种幸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在打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对象。男方家庭不错,结婚后,因为彼此都很勤劳能干,买了房子,生了娃,生活也算殷实。
因为小慧的父亲不爱老公,家庭收入一直处在最低那一层,相当贫困。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阻碍妈妈对儿子的溺爱,对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地上怕磕着。因为溺爱,小学毕业都不读书了。干工作没有一份工作是超过一年的。长到20多岁之后,在农村就该谈婚论嫁了。谈婚嫁就需要彩礼,最低8.8万,加上盖房买车至少还需要20多万。这些钱没有咋办?父母先管两个女儿要,大女儿一个女儿承担10万,剩下的找亲戚借呗,东拼西凑,求爷爷告奶奶。在妈妈强大的道德压力之下,两个女儿都想法设法出了钱,媳妇总算是娶上了。但媳妇娶回家,她不是机器,而是一活物,需要吃饭消费情感交流呀。没过半年,因为儿子懒惰,什么都听妈妈的,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挣不到钱。媳妇在这种贫乏的家庭里看不到任何希望,于是离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老说,这些钱都打了水漂。除了两个姐姐出的钱,借亲戚的钱也是需要还的,怎么办呢?天上总是不会掉馅饼。于是弟弟走投无路,跟着大姐小慧去打工。大城市确实拥有更好更便捷的物质生活,但竞争也很激烈,前期肯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在城市里面生存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慧的弟弟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打了退堂鼓,想回到老家父母身边。他给小慧说:“这是你想要的生活,跟我无关”。小慧恨铁不成钢的对弟弟说,“父母年纪都大了,他们有多大能力能帮你呀。谁有都不如自己有,自己多付出一些,在城市里面扎了根,我再给你添些钱买套房,重新娶个媳妇,你的命运不就改变了吗?你下一代的命运不就改变了吗?”弟弟依然斩钉截铁的说,“这是你想要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义无反顾的回了老家。
时间回到了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弟弟已经到了27岁的年龄,妈妈又给张罗婚事了。因为已经离婚一次了吗,想再找头婚的是比登天还难了,也只能找离婚的。于是妈妈又重新勒索两个女儿继续出钱。但大姐小慧已经心寒了,她不想再替爸爸还债,感觉这个债就像无底洞,越陷越深。我听到小慧说“像我弟弟这样的男人,如果自己不能觉醒的话,不建议再找了,就打光混算了。游手好闲的,没有生存技能,也不能吃苦,头婚都维持不住,二婚能维持住吗?”
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因为我曾经也是一位妈宝男,被母亲深深控制了几十年,被画了一个无法实现的重男轻女的大饼,永远无法实现的大饼。我母亲经常说,“以后你妹妹不能生二胎,你妹妹要替你养育一半女儿,要当亲女儿一样照顾。”这个大饼真是害人呐。这个重男轻女的模式,不仅造成女儿们的被遗弃感,更大的伤害是造成妈宝男的空心病——没有担当,没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后来,经过媳妇的 鼓励——她不允许我朝别人借钱举债创业,就靠自己的双手,有多大本事使多大的本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学了心理学,读了各种心理学专注100本以上,每天日复一日的写作觉察200万字以上,我终于打通了任督二脉,活出了自己的新生。跳出庐山看庐山,跳出自我看自我,跳出原生家庭看原生家庭。这一路辛苦走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小家庭走向了幸福与安定,现在全家心在一起,就剩下脚踏实地的挣钱,改变生活品质,走向富足之路。
可是,小慧弟弟的命运如何转机呢?我想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首先她姐姐主动给他断奶是对的,最后也只能靠他自己的觉醒——当他有一天能意识到,他的父母亲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只有他自己可以解决他自己的问题之时,才是他命运转机之时。
朋友们,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