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0 持续做一件事情需要仪式感
持续做一件事情需要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
仪式感在百度中的解释为:“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半途而废,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不重要了。
刻意去做,投入成本,展现诚意,带着仪式感的去做这件事情,就是让其重新赋予重要意义。

美剧《绝望的主妇》里有一句话:“无论身心有多么疲惫,我们都必须保持浪漫的感觉。形式主义虽然不怎么样,但总比懒得走过场好的多。”
1.有了仪式感,让我们开始重视生活中那些重要的小事。
平时忙了半天希望休息一下时,我们常常选择刷会手机放松一下,但是娱乐并不等于休息。
很多时候工作已经花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还没有时间玩,于是一有休息的时间就被刷手机占据了。
后来了解到休息对于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重视这件事情。
每次休息的时候绕着单位楼下,步行一圈,不带手机,从下楼到重新回到座位上是15分钟。
把休息当成一种仪式,有固定的流程,固定的时间,没有其他事情的打扰。
自从这样做后,每一次休息都非常满足,状态也非常好。
2.仪式感背后体现着投入的成本,也反映着我们的诚意。
仪式感,不仅仅是男女朋友之间为了表达诚意,制造的一场浪漫惊喜。
仪式感还是我们对待生活中每件事情的诚意。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坏损。心怀着对书本的敬畏,才能更专注的汲取书中的知识。
一件事对我们是否重要,可以通过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来判断。
但有仪式感地做事不只是简单的成本投入,无意义的冗余。而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扫除心中的杂念,去权衡,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什么是不做的。心怀敬畏,真诚以待。
就像我们认真看一本书的时候,不会一边吃东西,一边处理其他事情。
而是把心放在当下,一心一意的去对待读书这件事情。
3.仪式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关键。
我有一个打卡群,里面就我和另一个伙伴每天打卡当日的时间开销记录,记录每天工作期间,都在哪些事情上花费多少时间。
我会每天先做好工作计划,然后再开始记录一天内的时间消耗,最后再做个简单的总结。
但是另一个伙伴,有一天不再打卡了。
于是我也不打卡了,并且放松了标准,每天只做时间记录,没有列计划也没有再总结。甚至有时候一忙,连记录都不做了。
这时意识到,每天彼此互相在群内打卡是我们之间的一种仪式。我希望向别人展现积极向上,自律的状态。
当一方不再打卡了,我们没有了展现自身美好形象的对象了,自然而然,没了那份“监督”,事情也就懈怠了。
就像我们祈祷神明保佑我们一样,我们是希望有一份关注,希望神明关注我们的表现,并对我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奖励,于是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多做好事。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15年、16年的两届跨年演讲,穿的都是一件阿迪达斯外套。但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中,罗胖就说,自己以后演讲再也不穿运动服了,我要穿西服。
因为那一年他讲了一个话题,原文如下:
“我发现原来自律和有趣是同一件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反面,叫自我懈怠。
为什么要穿松松垮垮的运动裤?因为舒服啊,因为不用做任何自我约束啊,因为可以不花时间精力承受痛苦和焦虑让自己变得更好啊。如果整天西装笔挺,什么感觉?得熨,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的速度得像个绅士,不能让身上沾上油点子。他们不是炫耀的工具,他是你约束自己的工具。”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那些重要的事情,需要仪式感,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意愿做它,愿意为之投入,愿意反复审视自己不断改变,坚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