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极致是恨
在《呼啸山庄》中,流浪儿希思克利夫遇到了他一生的恩人—厄恩肖先生。善良的厄恩肖先生把他带回呼啸山庄,给了他一个家,给了他关心和爱护,让他感受到人间温暖,感受生活的光芒,陪伴他成长。他在这里感受了爱,也感受了冷漠和嘲讽,他体验爱,也由此滋生了恨。
因为厄恩肖先生对希思克利夫的疼爱也引起了儿子欣德利的反感和嫉妒,他和妹妹凯瑟琳都不接受这个外面捡来的流浪儿,更不愿意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被希思克利夫分走。厄恩肖先生越是对希思克利夫好,就越引起欣德利的不满。但是厄恩肖先生只是为了避免他们相处中的矛盾而把换欣德利送到外地求学,这并没有很好的调节好他们的关系,以至后来厄恩肖先生去世后,欣德利返回家中,成为呼啸山庄的新主人,开始了对希思克利夫的报复和凌辱。
在欣德利的眼里,希思克利夫就是一个强盗般的存在,他夺走了原本该属于自己的父爱,以及在家中的地位,他本来就是个流浪儿,有什么资格与自己平起平座,享受着优渥的生活,顶着“二少爷”的光环。他急切地想要报复,要将希思克利夫打回原型,要让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变成仆人,接受自己的羞辱。
与厄恩肖先生比起来,欣德利的胸怀是狭隘的,他不是一个懂爱的人,不是一个有包容心和同情心的人,嫉妒使他面目狰狞。
此时的希思克利夫是一个懂得忍耐和谦让的人,面对嘲笑和欺凌,他没有生出怨念,也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接受。因为欣德利的妹妹凯瑟琳在与希思克利夫长期的相处,两人产生了超出友情和亲情之外的情愫。希思克利夫疯狂地爱着凯瑟琳,把她看成自己的全世界,幻想着他们结婚的那一天。此时的希思克利夫沉浸在爱的世界里,可以忽略任何现实的不如意。
然而,爱情也容易让人走向两个极端, 当他们相爱的时候,希思克利夫完全不在乎自己受的委屈和屈辱,只要凯瑟琳在,他的世界便是一片美好祥和。但当爱情不在时,希思克利夫曾经的爱化成了满腔的恨意,他的眼里,心里,都只想着如何报复,如何让她的背叛付出代价。
希思克利夫的报复行为近乎疯狂,她不仅仅是在报复凯瑟琳,更是将凯瑟琳的女儿以及与凯瑟琳相关的人,甚至是整个呼啸山庄都当成报复的对象。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和误会而分开,但却没有各自找到幸福,明明心里装着对方,却又深深地恨着对方。此时的希思克利夫的心理是扭曲的。
他对凯瑟琳的报复,在她去世后,延续到了她的下一代。希思克利夫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报复目的,才能解恨,才能释然呢?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只是不想失去目标,不想失去活着的意义,因为回到呼啸山庄的目的便是要报复曾经最深爱过的凯瑟琳。
爱可以温暖他人,爱是无声的语言给人力量,但若是爱得自私,那将是对一个人的莫大伤害。爱而不得,因爱生恨,多半是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承担不了失去的后果。有时候爱得越深刻,就恨得越真切。
厄恩肖先生是个好人,救助了流浪儿希思克利夫,但他没有处理好希思克利夫与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他养育了希思克利夫,但希思克利夫因爱而不得最终伤害了他的家人。欣德利无疑是自私的,但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凭什么一个不相干的人能分走自己的父爱?而凯瑟琳同时拥有富家千金和小家碧玉的性格,她在没有明确自己心意的情况下而茫然选择他人,对希思克利夫来是一种伤害,更是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希思克利夫从逆来顺受,到自以为获得真爱,再到最后的肆意报复,在爱与恨的交织中渡过余生,当凯瑟琳永远的地离开后,他有复仇后的快感也有失去爱人的悲伤。他内心是矛盾挣扎的。
我们在电视里也看到过不少因爱生恨的故事,但《呼啸山庄》的情与恨,欢乐与痛苦一直在呼啸山庄围绕着,让人抹之不去,让人心情沉重压抑。
谁的人生都不能十全十美,你爱的人,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要揣在手里。有时候放手成全也是爱,放过自己也是爱。
有书共读 第一期第一周笔记 《呼啸山庄》阅读随笔 作者:(英)艾米莉·勃朗特 2024-1-2
![](https://img.haomeiwen.com/i4985464/11ae8a1da7277be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