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过去,让我如何拥抱你?
一个摇滚青年,跑到父亲的车顶上,用自己心爱的吉他砸向车前窗,一遍一遍,孩子当着众人宣泄着自己压抑的情感,向父亲发出抗议的呐喊。
《回到过去拥抱你》将一个叛逆期的孩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叛逆期的我们,身上都有子扬的影子,而电影用一种更清晰的表达方式展现到我们面前。
01
那个管你最严的人,是最爱你的人
子扬的父亲,一位科研所的院士,为人谨慎而刻板,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抱有极大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按大多数人一样,上大学、找工作。
但是从小被同学欺负、内心非常自卑的子扬,偏偏成绩一般,完全不是爸爸想象中的样子。
望子成龙的父亲,对孩子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他内心极度渴望孩子按照他预设好的发展轨迹,一步一步往前走,但是随着儿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对儿子的控制感越来越弱,甚至开始强迫他去做一切事情。
两人的思想就在互相抵触、互相排斥、互相纠葛中碰撞、嘶吼。子扬最后说出:从今天开始,你让我做的所有事情,我都不会去做,你不让我做的所有事情,我都会去做。
看似一句孩子说的狠话,其实是子扬对父亲的终极反抗。他用这种话来反抗自己的父亲,反抗将自己视为木偶拿着线的父亲。
父亲之所以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是因为他爱他的孩子,他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有出息,成为和他一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认为孩子玩吉他是耽误时间,只能在考上大学后,作为业余爱好。
正是因为父亲看到过太多放弃学业的孩子,最后的结局有多么不好,他才会拼了命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学无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可是,这时的孩子能听得进去吗?用这种方式,孩子能听得进去吗?
02
爱的方式不对,让亲人成了仇人
作为科研所的院长,德高望重。在外人看来,他的孩子应该是一个光鲜亮丽、学习优秀、样样精通、德才兼备的学霸才对。
可是孩子偏偏是个平庸的普通人,被同学们说成是“衰挫杨”,经常就毫无理由被同学整蛊、欺负。
在外受气的孩子,父母没有去安慰鼓励,在家里,还要忍受父亲的嘲讽和挖苦。
去参加演出的子扬,在唱完自己的歌,引来阵阵掌声的同时,也引来了父亲带来的警察,抓他的理由是自己的儿子砸了自己的车。
被逼得无路可逃的孩子,爬上栏杆,毫无留恋得跳向冰冷的江里。这是在受到多大的打击和压力才会如此心灰意冷。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这时的孩子明显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识。
聪明的父母会放下自己的权威和坚硬的盔甲,和孩子成为好朋友,用不打扰、不干涉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应对这个时期的烦恼。
而一切试图控制,对你的话惟命是从的方式,都是不正确。
方式不对,会将所有的问题暴露出来,每个人的伤疤在这时都会显露无疑。深陷痛苦的彼此,如果没人反思,终将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直至老去、死去。
老死不相往来,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03
放下偏见,理解万岁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无形的、无意识的。很少有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即使知道自己的不对,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会表达。
《回到过去拥抱你》电影有一点好,就是可以假设时间可以倒流。假如重新回到那一刻,假如你可以看到父亲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是如何度日如年,假如你看到了那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情景,假如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
满头白发的父亲看见年轻的子扬,从椅子上缓缓起身,蹒跚地走向子扬,伸出了久违的双手,抱着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所有的恩怨、所有的仇恨、所有的不满,统统化解、消融、释怀。
电影给了父亲表达愧疚的机会,给了孩子原谅的可能。
然而,现实中,有太多的说不出口、试图表达、碍于面子、不懂、不知道,阻碍了彼此的袒露机会。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教导我们如何与孩子达成共识,赢得合作。
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认同和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
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第四步,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
一旦你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去解决问题。
不管问题有多难,总是有办法的。而没有理解做前提,一切都是枉然。
友善、关心和尊重,不仅仅存在于成人世界,在大人和孩子之间,也是以这个为行事根本的。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愿意放下戒备,更愿意去听取你的意见和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而不易, 理解万岁!对孩子、对自己、对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