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

共享单车——从文艺到瘟疫

2017-07-29  本文已影响63人  耳双生

文:耳双生

前几天,偶尔打开了车上的广播,竟然听到这么几个数据:杭州城区,各大厂商的共享单车总投放量,已超过40万辆。其中,因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被强制扣押搬离2万多辆,杭州城管为此的花费超过20万元,老百姓对于自行车占据人行道怨声载道......

一地鸡毛,老百姓和政府竟然难得一致的不高兴。不过确实,近段时间很明显,一出门,就能看到沿街路边开的不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而是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正横七竖八任性的“趴”。

为了这些单车趴,城管花出去的20多万还都是纳税人的钱,广播里说,还没有公司愿意主动过来领回单车并交罚款,于是就出现了网上那几张空中俯瞰下来的照片,车子被一窝窝的趴在一个像极了坟场的地方,五彩斑驳与混杂。咋一看,还以为是体检时用来测试色盲的图片。

记得共享单车刚出现的时候,舆论的反馈其实还不错。第一家传入我印象中的共享单车品牌,应该是摩拜吧。创始人是一个80后的白领。听着那个既有文艺情怀又有环保意识的创业故事,一开始我也觉得共享单车这件事情,应该是美好的。

可不曾想,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人特有的扎推、跟风,就让这件挺文艺挺有社会公益的愿景,走向了它曾厌恶的另一面,最终以阻碍出行的形式,快速如瘟疫一般的扩散。

如果细论下来,打着“共享”概念的上面这些共享单车公司,其实与之前的滴滴、快的、优步之类的所谓“共享车平台”,完全不同,此“共享”非彼“共享”。这些各种颜色的单车的物权,都是归属各色企业方所有,说白了,那些车都是企业的固定资产。

这可就与滴滴、Uber这些个共享平台有了非常本质的区别。严格意义上,这些个公司,应该被称作——自行车租赁公司。

说起自行车租赁,就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当。例如,杭州西湖边的游览自行车,无论是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的,多了去了。这种投放自行车的方式,在全国各大景区应该都能见到,历史悠久。一般交上押金就可以骑着自行车逛上一圈,按时长收费,回到或者指定还车点还车。

当然,这些自行车租赁的商家都会受到城市规则的管理,停放车辆的地方也是受城市管理者的治理和监控。除了景点外的这些案例,杭州还应该是在全国第一家由政府出面经营、管理公共自行车系统,这个在全世界也算是创举,后来很多城市也有跟上。建立了不少的租、还车点以及一群运营维护的团队。实实在在的运营,给城市的公共交通带来了很有口碑和实质的推进作用。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传统老旧的行当,能被资本方整出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引导并合理化包装成了“互联网+共享经济”,摇身一变,成了新生事物。下图是这一波“共享单车”业中其中一个巨头摩拜的融资图。

再看下面这幅图,是另一个巨头ofo的融资图。

两相比较,有没有像极了之前的“滴滴”和“优步”共享汽车之争?无非是从烧汽油的四轮子,改成了烧卡路里的两条腿,无非是前滴滴的管理团队去到ofo,前优步的管理团队去到摩拜,继续替那些境内外的资本,借壳还魂罢了。

但问题是,之前轰轰烈烈的"共享汽车",还是本着整合社会闲散资源再优化利用的初衷。当时在出租车行业变革的社会大讨论,也的确颠覆了很多的公共交通者的思路。也看到了资本运作+概念包装的全新套路,也调动了全社会闲散资源的再利用,比如顺风车、代驾等。虽然最终整体的结果,可能依旧进步不那么明显,甚嚣过后,尘归尘、土归土,打车依旧打不舒服。

但回头想想政府在面临"共享汽车"这个新问题下,颇有耐心按兵不动的做法,带来了整个行业和这个社会更多的进步,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到了"共享单车"这里,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可怕的路径。全新造出大批量的自行车,在全社会大规模投放,除了几乎把全世界下辈子要骑的单车都给生产了出来后造成的大量资源浪费,也因为无处安放的五颜六色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无路可走。资源浪费和远超社会需求的过度竞争,带来了整个社会的不堪其扰。这与共享汽车让出行更美好的路径,完全背道而驰。

不是每一个类似的资本催生下概念包装,政府都应不加区分的走向类似共享汽车那般的耐心对待。被包装出来的概念,如果本质还是看得清的,千万不能让它披着羊皮,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城市的管理,毕竟还是有传统的套路有章可循的,之前怎么管理自行车租赁公司的,现在也该依旧怎么管才是。

据说下一个资本项目是共享充电宝,这可就越来越......新瓶装旧酒了,值得警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