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使用初记——跟小六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曾经同事们认为我excel用的很熟练,总喜欢找我问。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只是比他们更喜欢用百度搜索答案罢了,他们问我的问题,大多数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忘记该怎么操作了。他们来问我,我就问百度。就这样得到了个excel高手的称号,真是很汗。
我一直以为我的习惯很好,至少跟同事们相比保持了一个积极求索的习惯。只是搜索过的东西,用过,也就忘记了,等到某次再需要的时候,只好说:诶,这个技巧我好像之前用过,但是忘记了。只好再次百度一遍。
也曾经试着收藏一些东西,只是点过收藏之后就再也不理会了,曾经的想法是,等有时
间了,把它们都好好研究几遍,都学会了,等到用的时候直接就信手拈来。多美好!
只是,收藏完了,就再也没有时间去看它们。
知道上周跟彭小六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对于信息的态度,并开始学习着使用印象笔记来处理我身边的一切信息。这篇文章,是对这本书的一则笔记,也是对这周使用印象笔记的一些反思总结。
改变思考以及行为的模式
过去我对所有的信息都有一种“贪婪的占有欲”,希望它们是我的,就该存在我的脑子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那种。这简直就是过分的奢望了。最后的结果总是在不会做某事的时候,面对百度出来的技巧,哀叹为什么我就不会这些技能。除了自卑,还有什么。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前总是不很明白庄子说的这句话,积极的求知不是很好的事情嘛。直到现在豁然开朗了,不是说求知不好,而是,你一个人面对海量的信息,做不到。
这是李参老师的这本书所揭露的第一个事情:你的大脑是有局限性的,大量的杂事,灵感,海量的信息,都一股脑装在你大脑里,它承受不了。所以不能指望它去记住那么多的东西。大脑的任务是当下的思考,而记忆,我们需要给它找另一个工具来帮助它完成,例如印象笔记。
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本质是把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把大脑里面的信息清空,用一个收集箱来收集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我们大脑中各位未完成的事件,偶尔冒出来的灵感等等,并养成习惯,使我们未来所有的信息都收集到这个收集箱里。这些海量信息来源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事,互联网或者度过的书。
收集到印象笔记收集箱中的各种信息,是无序杂乱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工,将它们分类,并贴好标签,存放在不同的笔记本里面,方便以后查询。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和《搞定》里介绍的GTD工作法原理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要求清空自己的大脑,将任务或信息收集到一个特定的收集箱里,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分类,进行下一步行动。不同的是,印象笔记偏重的存档的整理,而GTD则着重的任务上。
创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印象笔记中的信息整理分类,是按照自己的关注点来进行的,这些关注点,包括了当下的以及未来短期长期各种计划。通过对这些关注点的搭建和思考,我发现了我该怎么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在这里面包含了读书,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等小子类
在兴趣爱好方面,分成了摄影,健身,旅行,英语等部分
最后一类信息集中在职业上,我会收集与职业相关的财务,税务等知识,另外,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我还会收集不少和办公软件操作相关的技巧。
根据上述的分类,我开始在印象笔记中建立自己的笔记本。这个过程,其实是对我目前的知识体系梳理了一遍,并明确了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明白了关注点,就会知道我通常会对那些信息敏感,并自觉想到把它收集进来。
认真记录生活
李参老师书里面提到印象笔记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记录个人的人生轨迹,比如晨间笔记。以前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这么记录生活,感觉想小时候写日记记录的流水账一样。但是李参老师说不是这样的,印象笔记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记录,首先是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因为意志力在持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会不断消耗的,而练习则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意志力,像是不断记录这样的小事,也是对意志力的一种练习。此外简单的记录从长期来看,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通过不断反思,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受这些观点的启发,在网上可以搜索到李参老师的晨间笔记的模版,下载下来导入到印象笔记中,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晨间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