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2018年 7月15日 星期日 晴
这部和《红高粱》有点相似,开篇以巩俐的面部表情开始的,不屈,不服,委屈。这部电影巩俐扮演的是一个上了半年的大学的学生,因家庭变故不得不嫁人的故事。巩俐扮演的角色是和故事里的繁文缛节是相反的,那时的学校还叫洋学校呢。从一开始就显得格格不入。在出嫁时,颂莲并没有坐迎亲的轿子,反而是有意躲开,选择自己走去陈家,又是对那时礼俗的一种挑战,也为后面她的种种不一样做铺垫了。
还有,陈老爷家的房屋建筑,上个楼顶都那么费劲,又在说那时候的规矩多。初来乍到有规矩,吃饭有规矩,服侍老爷有规矩,点灯有规矩,各种规矩反复强调。
结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是现代版的甄嬛传,颂莲会在后面反转剧情,结果是颂莲疯了,三姨太被杀了。这部剧,结局有点不让人好猜,不过这样才有看点,也不会落入俗套。
在颂莲初次遇见雁儿时,两个人就叫板上了,以往颂莲会是一个充满智慧,善于运用手段制服敌人的人,结果又是出乎意料,居然是该叫板时选择放弃,不该叫板时愚蠢的叫板,结果自己被封灯。自己被封灯不要紧,居然有意无意的害死了三姨太。知道是自己害死了三姨太却又后悔莫及。
二姨太活脱脱的笑面虎,两面三刀的典型。初次见面还没怎么样就开始在颂莲面前说起三姨太的坏话,还好像是有意无意的关心,实则是赤裸裸的挑拨离间。也为后面的故事增添不少色彩。
三姨太呢,就是有什么说什么,直心肠,表面上看着是坏点了,但内心也许不坏。身在深宅大院里,孤独寂寞的很,也深知老爷不是一个人可以独占的。所以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却又害了自己。三姨太和四姨太因为一场麻将关系缓和了许多,却也因为一场麻将害了自己。
雁儿也是,因为老爷对她的一点喜欢,所以一直都不把四姨太放在眼里。甚至是憎恨的。先是当二太太的棋子,扎四太太的小人。被四姨太发现了,四姨太选择放过她,而她却还是选择投奔二姨太把四姨太假怀孕的事告诉老爷。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倔强上,大太太已经说认个错就行了。就是不低头,还做当姨太太的梦,又是害了自己。
电影中,捶脚就是对性的一种隐喻。还有那时的女人们全倚仗男人生活,喜怒哀乐全部是男人决定的,一点自由都没有。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老爷的一个清晰镜头,仿佛也在说明,男权在那时是如影随形的,若隐若现的无处不在的。还有电影的背景音乐,也是不管是在点灯时响起,还是得知雁儿时响起都透露着凄惨和悲凉。
电影中,三姨太和四姨太第二次在楼顶的对话最为经典,同时也概括了这部电影。电影还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地方就是,四姨太和年龄相仿的大少爷间的那一点点情愫,却因为规矩而没有得以表现出来。
电影结尾,又娶了五姨太。好像是在说,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和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抗衡的。
电影以简单,直接,明了手法述说了那个年代女性同胞们的生活常态。
以上是我的观后感。
下面是网友的影评摘自豆瓣网。
网友Ragdoll:
大太太甘于寂寞二太太活得太累三太太通透了仍是戏散曲终空繁华一场四太太清高那劲儿迫从流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了又止于落目该出招时不出招不该出招瞎得瑟害人害己纠结矛盾不知惜命疯有可缘雁儿最可怜心比墙头瓦高命比灯笼纸薄败在倔强毁在看不开深宅大院未必封建云云不过缩影尘世冷暖罢了
网友洗头油|盖盖儿
以前说“有人管是一种福气。”估计现在说“有人日也是一种福气。”应该没有人不答应。院里人所有的高潮都被两个字—捶脚所隐喻了。个人认为这是张艺谋艺术成就的最高一步,无论是画面、配色、故事架构上来讲都堪称为经典!挂灯笼的那个镜头好侯孝贤,后来发现监制就是侯总的哇~
网友掉线
【A】心中的张艺谋最佳,张式美学展现的淋漓尽致,广角下的庞大古院,土黄与红的基本色调,就连剪刀都带着苍凉的回声音效,张艺谋将故事完全变成了自己的语言,用语言搭造出一座没有生气的死宅,人在里面活的像猪,像狗,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网友Paco
私以为这就是一步真正的中国恐怖片,“封建”二字即其心脏。前三分之二尚有扭捏,不料最后开挂,完美的镜头调度与变味的京剧乐里应外合,把一切推向真相解放与心理失控的双重高潮,就此羽化登仙。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张艺谋超脱国师之名、作为世界顶级导演的疯狂。比《活着》牛逼,不出意外是他的巅峰之作。
网友mabin
今晚在资料管再看这部电影,张艺谋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恐怖片,具有中国特色的恐惧,不需怪力乱神,在这个据说有五千年辉煌文化的国度里,最恐怖的正是它引以为豪的所谓的仁义道德,透过大红灯笼的血色光,伴随着京剧唱腔,那股子恐怖直达内心,吃人的礼教,在它之下逃不出去唯有屈服或发疯死亡
摘自短美文
(一)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挺忠实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的,冷冷的,没有感情,只有明争暗斗,只有最后的垂死的落寞。
男性作家似乎更容易冷眼旁观。也许苏童也觉得颂莲是需要爱的,所以为她安排了大少爷。但是,却也是爱不起、不能、不敢爱的人。三姨太是渴爱的,不仅仅想办法霸着老爷,还有了外遇。城府最深的二姨太把自己的爱孤注一掷在老爷身上,无所不用其极。貌似都是因爱而来,但是,看着缺只觉得冷漠。因为、那些以爱为名下的种种行动,其实是占有欲,比着谁比谁能拥有得多一点罢了。
电影中颂莲总是一张漠然的脸。似乎什么都看透了。其实,看透了什么啊?真看透,最后又怎样会发了疯。大概,是因为原小说对颂莲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不够深刻全面,凭着这些故事,任其发展下去而已。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仍旧是妻妾成群背景下的故事,但是主题有了变化:更关乎感情,更关乎觉醒。
把外遇的人改了,不是书中电影中的三太太,而是刚入门的颂莲。颂莲与小生相爱,却被分开。被老爷占有,是强占,演绎者满脸的哀愁和铺天盖地裹不住的红布,令人为之生怜。以至于她再次与小生相逢,幽会,爱得甜蜜,舞得动情,都被我们包容了。眼见她最后惨烈地与小生共赴黄泉,悲凉中,竟为他们能共私而有几分欣慰。
告密的三太太(剧中也许是二太太吧),是出于想得到老爷更多的爱,但却被老爷彻底的遗弃了。其实,这也是我看不明白的地方。她发现了颂莲的私情,告诉了老爷并带人把颂莲与小生抓了,本以为老爷会更好地宠幸她,结果,却被老爷狠狠地推开。难道真如友人所说的,她这样侵犯了老爷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与威严吗?
三个衣衫褴褛的人,舞出各自的悲酸,在相遇的那刻,三太太一再地跪地求颂莲与小生的原谅。假设三太太得到了老爷的爱,那她还会如此吗?只有处境悲凉了,才会体恤道最本真的人情吗?这编排得未免有些突兀了些。但是,她在试着救赎,最终,她成功了。三个人心境清明的人,在乱棍中与混沌的人世彻底诀别。
舞动出的人生,也许是为了尽量地让更多人看明白。所以,改变了原书中原电影中的诸多晦涩斗争与情味,用最直白的方式,让人看清其中的爱憎与变化。在变幻的场景中,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清楚明白地演绎出了人物的情绪与故事,所以,虽是第一次看舞剧,虽是绵绵不断的舞动,却也因感受到了其中的情味,而觉得其中的一番韵味。
抛开那些主题,那些故事,耳边仿佛响起了同一的音乐声,锣鼓等中国古典民间乐曲或喧嚣或悲鸣,眼前仍清楚地看到,红艳艳的大灯笼,仍旧触目惊心。
(二)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作品,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其剧改编自《妻妾成群》。整个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红色灯笼,但是这象征着喜庆与温暖的红色并没有给人带来丝毫温暖,相反,却给人一种狰狞血腥之感,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鲜活命运将呗封建主宰;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老爷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看完这片子,我感觉十分压抑,不论是从色彩还是情节,高强内就是一个大染缸,无论多么完美的女子。进入那里,都会被污染。于是乎,我为自己所处在新时代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为她们的不幸感到悲哀。
整个片子任务刻画的个性鲜明,大太太是一个十分传统文化女性,她是善良的,在听到颂莲19岁时会说声阿弥陀佛,她也是无奈的,自己年老色衰,不能阻止丈夫纳妾,但她是正室,又有一子,所以,他的地位是稳固的,她也不用参与什么后庭斗争,但是儿子成年在外,丈夫也不陪她,她也是孤独的。
二太太是一个表面上是一个平易近人,实际却是一个阴险狡诈之人,因为没生下儿子,怕自己地位不稳,她陷害颂莲和三太太,害她最终疯了,暂时稳住了她的地位,但是五太太一进门势必又是一场你争我斗。
三太太是一个本性不坏,十分有特点的一个人物,她为了自己的生活选取了高医生,这种行为是像当时的封建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规矩发起了挑战,然而其最终还是死了,死在了斗争之中,死在了封建之下。
四太太颂莲是一个有学问的大学生,在继母的劝说下嫁到陈家,她骨子里有一种骄傲与反叛,但是这最终也被大宅门内的斗争而同化,为了争宠,她假装怀孕,最终事情败露,酒后失言,她害死了三太太,在目睹三太太被杀的情景,她疯了。能够说她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也是千百年来活在内宅女人的一个缩影。
雁儿能够说是影片中最惨的一个主角了,每一天做着当四太太的梦直到颂莲的到来,但是她并没有从梦中醒来。雁儿对颂莲可谓是羡慕,嫉妒,恨,以至于帮忙二太太。在自己房间里点满了灯笼无不表现出了贪婪的欲望,却又被颂莲揭发,最终又不肯服输,最后因病再加上内心的不服,始终咽不下这口气,就这么死了。以至于到死,她还是认为是颂莲强了她的位置,不相信老爷在玩弄她。
剧中刻画的这些人物都很有代表性,代表了这几千年在封信制度下的女人的各种形态,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整部片子都给一种很压抑很沉重的感觉,那些被锁在高墙大院里的人性,被雪覆盖,大红灯笼燃的是人性的贪态,是深墙中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是几千年中国人沉重的叹息。
以上网友的观后感,如有不妥,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作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