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轶事——孙中山
孙中山是伟大的,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寻常之处,能为常人所不能为之事,孙中山做为一个平民总统,更有他传奇而精彩的人生。
一:孙中山的名字
孙中山一生用过上百个名号和化名,据说孙中山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村庙的神像北帝来报梦,所以孙中山生下的第一个乳名叫“帝象”。九岁,孙中山进村塾读书,先生给他起名“孙文”,这个名字通常是孙中山在正式场合及公文、函电、题词中使用的。而我们也常听到的”孙逸仙“其实的”孙日新“的粤语谐音,是他自己根据“四书”的《大学》中”苟是新、日日新、又是新”而取的。还有“载之”、“德明”,还有很多化名。
而“孙中山”这个名字其实在他自己的一生中是没有用过的,他用过“中山樵”这个日本名字,却从来没有用过孙中山。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1897年,孙中山到日本,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十分欣赏仰慕他,他们决心帮助他。为了安全,让孙先生改住他们安排的旅馆。他们一路经过中山侯爵府邸,来到了名为“对鹤馆”的旅舍。住宿要填写登记表,填到姓名栏时,平山周认为他正在流亡之中,不能公开使用真姓实名,想起刚才路过的中山侯爵府邸。“中山”是日本人最常见的姓,便借来一用。于是,平山周就写下了“中山”二字。有了姓,可没有名,孙先生接过笔,在登记表上的“中山”后面,写下了一个“樵”字。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以“樵”为名。孙中山说:“现在中国到处是榛莽荆棘,我就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樵夫啊!”就这样,孙文先生在日本就以“中山樵”这个日本姓名进行革命活动。而国内盛行孙中山这个名字的,则与章士钊有关1903 年他在翻译日人宫崎寅写的一本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三十三年之梦》一书时,误将书中孙逸仙与中山樵两个名字连缀在一起,译为“孙中山”,从此在国内传开了,久而久之,竟然比孙文这个正式名字还响亮。 不曾想我们众所周之的大孙中山的大名竟然是中国姓氏与日本姓氏的结合啊!
孙中山虽然使用过这么多名字,但一般而言,在中国,人们都习惯称他为孙中山;在日本,则称他孙文;在欧美各国,就多称他为Sun Yat -sen(孙逸仙)
二、强盗与弟弟
这是一则关于孙中山才思敏捷的小故事。有一次,孙中山的一个日本友人问:“我们是同文同种的亚洲国家,为什么贵国人民甘受欧美人的压迫、奴役和掠夺,而对于日本人点了些微便宜时,却大加仇恨呢?”孙中山很幽默地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家庭,兄弟二人同住在一个地区内,弟弟孔武有力,哥哥因病身体稍弱。某一晚,有外来的强盗劫掠了哥哥的家,哥哥大声呼救,弟弟反来乘机打劫,你看像这们的情况,究竟是恨强盗还是会痛恨弟弟呢?”日本人不禁哑然。
三、知难行易学说
我们经常说知易行难, 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然而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学说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
有一次在面各桂林全市的学界演说中,为了阐明他的“知难行易”学说,讲了这个一样故事:“一家人自来水管坏了,他请一个工人来维修。工人稍微动了动手,便修好了。他问要付多少工钱,工人说要二十元加二角钱。主人听了很诧异也很生气,说“你这么简单的修理,为何要这么多钱?既然收钱,为什么不给了二十元一个整数呢,还要加二角?”,工人说:“你看我修好,觉得这个工作很容易,但此前我学这门技术是花了相当的功夫的,要二十元是支付我学习求知的代价,至于我学会了之后来修理,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所以只付我二角钱就可以了。”
孙中山说:“由此可见,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对于革命的道理、对于三民主义的意义也是如此,大家以为革命很难,是对三民主义不了解,如果你们都认识到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国的道理,一致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中国要富强是一定能够达到的。”我不得不说孙中山绝对是第一优秀辩手,但不管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我觉得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受到更多世人的追捧。
四、三民主义文字浅显易懂
孙中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筹钱就是在演讲,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孙中山在广东高等师范礼堂,按期演讲三民主义,演讲时黄昌榖笔记,由邹鲁校对。当时里面有一段,邹鲁看了不很明白,特意拿了原稿去见孙中山,孙中山问他不明白的从什么地方起到什么地方止,邹鲁指出后,孙中山不假思索,立即把这一段全部涂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学理虽然非常深奥,却要使凡识字的人,个个都能看得懂。这样我的主义才能普及民众,然后始能望其实现,你看不懂,就不知要有多少人看不懂,所以全部删去。”许多人批评三民主义的文字太过浅显,且是不知孙中山的良苦用心了。
五、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酷爱读书,一生的不释卷。他曾经说:“除了革命以外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有一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花选购了一大堆书,因为书太重了搬不动,想雇了一辆马车,但是他想买的书太多,口袋里的钱买书都没够,一分都没剩,最后只好向随从马湘借了四角钱付了车费。
孙中山一生漂泊,但一有闲暇就抓紧读书,1897年在流亡日本时把日本友人家中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他还提倡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有一次,黄季陆得到两本刚刚出版的《战后欧洲新宪法》和《近代政治问题》,他大体读了一遍,觉得非常愉快,因为他认为他是最早读到的新书,别人都没这么容易得到,非常自豪。见到孙中山之后,孙中山问他“你刚从国外回来,最近外国有什么新书出版?”黄季陆立刻说他读了这两本新书,而且很得意的把两书的内容陈说并大加评论了一翻,说了半个多钟头,孙中山一声不响,一点也不加阻挠,直到他说完,孙中山从旁边的一个书橱取出一本红封面的书,带着微笑问他“是这本吗?”黄季陆翻看中发现孙中山用红蓝铅笔画了许多横线,还有的打了问号,说明孙中山已经非常认真的读过。黄季陆非常惭愧,自觉实在自以为是,班门弄斧。孙中山很慈祥的微笑说:“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才能吸收新知。阅读专著也很要紧,这样学问才有系统。你现在已经在做事了,做事时更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不然追不上时代,就会变做一个落伍者。你还年轻,好好用功。”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中山也没有忘记读书。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事,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奉命到北京车站迎接和保护孙中山。鹿钟麟走进车厢后大吃一惊,他看到孙中山不是坐着而是正躺在卧铺上。他的健康状况很不好,但是枕边放着书,手里还正在拿着书看。
伟人的一生,太多的故事,他苦口婆心的教化着一个时代的人民,不经易间也留给了后人诸多的精神财富。故事是讲不完的,略收集个人比较喜欢的几则与大家分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