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主亲手教拆书#002:适用范围多重要?看看这些带拆是怎么跑偏
所有的拆书家都知道,“带拆目的”是现场带拆准备和实施中最重要的部分。拆书家讲解、激活经验、催化应用、现场演练这些具体环节,都会围绕“带拆目的 ”展开——这些环节怎样设计和实施由带拆目的决定;这些环节设置得是否有效,也要看最终带拆目的是否实现。此外,多位拆书家也曾经在不同场合讨论过,找准片段的“适用范围 ”很重要。然而“适用范围 ”有多重要?不找准“适用范围”对带拆效果影响有多大?20%?40%?
比这都严重!适用范围没找准,可能导致整个带拆不及格。当没找准的“适用范围”对最重要的“带拆目的”造成影响时,带拆效果不及格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
我就见过这样的案例,我们来看下杭州分舵拆书家@Apple 的带拆片段。
Apple带拆片段拆书家@Apple 是一位很善良很体贴,时刻注意自己言行,注意孩子感受的好妈妈。她的带拆多与亲子教育有关,这个片段就出自《让你和孩子更贴心》,讲的是亲子沟通的问题。这个片段大意是说,当孩子出现父母不希望的行为,阻碍了父母满足其自身需求,需要让孩子注意时,不要用“你怎样怎样”的“你信息”,而要用“我怎样怎样”的“我信息”。因为“你信息”会让孩子误解成你对我不满意,这是你对我这个人的评价,即使他这么做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但表述家长自身感受、情绪状态、需求的“我信息”,却给孩子一个信号:这个请求来自于我,不是对你的评价。
在现场带拆中,拆书家@Apple 给出了一个场景让参与者演练:如果你在接老板电话,你的孩子在你身边很大声的玩,让你听不到电话里你老板说的话了,你该怎样跟孩子说。参与者一般的说法是:“宝贝,妈妈现在有点着急,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接一个重要的电话,你能不能小点声音玩,或者去另一个房间玩?”这个说法前半部分没有像我们平常一样,下意识的说“你声音太大吵到我了”,而是明确的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需求,已经符合片段给出的“我信息”方法了。然而@Apple 却一直纠结于,可是你后半句还是“你信息”啊,能不能后半句都用“我信息”表达?(备注:“我想让你”、“我觉得你”这些只是变了个形式的“你信息”,不属于“我信息”)。
看到拆书家和现场参与者一起纠结,我觉得哪里不对。参与者想不出来该怎么用“我信息”说后半句,@Apple 给出的样例说法参与者也不满意,觉得或者不属于“我信息”,或者这样的说法对孩子后面行为的调整不会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个理由恰恰就是问题所在。
就像原图下面我写的,在这个场景里,母亲的表达实际包括了两个部分,分别有两个作用。前半句是为了“表达说话者的感受”,希望孩子能够理解我的情绪,明白我内心的需求;而后半句则是为了“发出说话者的请求”,需要孩子做出对应的行为。后半部分或者用祈使句,或者用“你信息”,用“我信息”是达不到作用的。这样分析有什么依据么?有的,看标题,作者其实已经说了,用“我信息”是为了让父母有效地表达“自身感受”。
所以,这个片段的适用范围就应该局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在“发出请求让对方调整行为”。对应的,带拆目的也应该是让参与者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身感受和需求”,现场演练场景也应该只限在“母亲怎样的表达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用纠结在后面的请求怎么表达,孩子最终有没有改变他的行为。反过来,如果演练场景包含了“最终达到让孩子小点声的效果”,带拆目的也必然包括了“并让说话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就说明了拆书家内心扩大了片段的适用范围。
这样你就看到,片段的适用范围没有选准,可能会带偏最重要的“带拆目的”,这样的错误最终会让拆书家和参与者一起陷入纠结的场景,严重影响带拆效果。所以你说,找准片段的适用范围到底有多重要?
版权声明:允许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简书作者“拆书家Andy”】。有心的话可以留个私信告诉我一下。
关注我的公众号,请搜索:“AndyStudying”或“Andy学习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