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万权重助力懂感恩陌生人,从不互动的人自觉绕行!要求投稿800字以上,每周最多一篇心理更文800字点赞

过度担心等于“诅咒”

2023-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沐一布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你有没有一种感受,家人对你的关心无微不至,对你各种担心的时候,不但让人感觉不到那是一种关心,反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难受。

小A说,我妈对我特别好,事无巨细的关心我,担心我饿了,冷了,生病了,她无时无刻都在关心我。

“本来被妈妈关爱是每个孩子的需求,但是她的过度担心,让我好难受,感觉她希望我变成她担心的样子,真的很无奈。”小A说。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妈妈总是事无巨细的那一个,可是,同一件事,关爱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出问题。

1、过度关爱让人反感

小A的妈妈明明是关心,为什么让人反感呢?他说,我喝水的时候,妈妈会说:

“不要经常喝凉水,对肠胃不好。”

还有“多穿点,不然要感冒了”

“不要经常吃XXX,否则会XXX”

听多了妈妈的唠叨,小A感觉这些提醒基本无效,喝凉水并没有让肠胃出问题,衣服穿少了不一定就感冒,经常吃什么也没有造成相应的后果。

妈妈有时还会杜撰一些病来吓唬人,目的是想让小A听从她的吩咐。

2、过度担心,可能是妈妈的需求

亲子间的关爱应该是让身处其中的人有幸福感,像绵绵细雨般滋养着一个人,如果感觉正相反,那么肯定是方法不对。

妈妈爱孩子没有错,她们甚至付出了全部的爱,不曾想最后反而爱错了。就像歌手黄绮珊和“女儿”对唱的那句歌词:“原谅我只懂这样参与你生活”。妈妈认为的爱,也许不是孩子需要的爱。

妈妈的爱如果太过“全面”,也许是潜意识的需求,害怕分离,害怕被抛弃。所以妈妈要通过参与孩子的方方面面来掌控局面,目的是“不被抛弃”。

3、过度担心,可能会变成诅咒

不久前刷到过一个视频,标题叫作“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是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老师的解释,他运用了婉转的语言来解释:不要太担心你的父母和孩子,过度担心会减少他们的福分。

这个解释是一种劝慰,因为过度担心的人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焦虑,这样的劝慰也许能让人对自己的担心有所觉察。

这段视频的评论区还有一个留言也比较有趣,留言说:如果父母过度担心孩子会冻着感冒,孩子可能会通过感冒来配合父母的自恋。

这里的自恋有贬义的味道,有“自己为是”的意思,不过多赘述。这里的“孩子会配合父母的担心”反而意味深长。

平日里,我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你越担心孩子会怎样,最后真的会变成你担心的样子。这种无形的因果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事件。

精神分析解释过这种现象——认为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潜意识,所以他们会配合父母,用症状来表现。这么说来,孩子确实是在配合父母的担心了。

亲子之间,这种没有边界感的伤害还有很多。我自己养育了孩子才发现,我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

孩子似乎就像一个敏感的雷达,父母之间的间隙,父母之间的争吵,父母间的冷战,他们都能感觉得到。不管父母怎么装作若无其事,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没有哪个父母不担心孩子,可是担心的度要把控好,如果担心过度,孩子感觉到的是父母的不信任。如果不停地唠叨,也许真能变成诅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