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光”,教学中的“光”

2017-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毛茸茸的猫爪

这次来IPMT,选修的是营养学。

如果要统计在Daphne von boch老师的营养学课上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光”和“生命力”会名列榜首——

BD农业、有机农业、现代农业谷物中所含生命力的对比;

东西方不同谷物的生长方式和生命力差异;

生食疗法中的生命力要素;

各类乳制品的不同生命力;

蔬果中的光含量。。。

谷物

一切,都围绕着“光”和“生命力”这两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清晰可循的原则展开。

人智医学营养学中的“生命力”,简而言之,是食物与阳光的关系、食物的活性,也包括食物中的物质力、以太力和星芒力。

当然,我们也谈脂肪、蛋白质,也谈各种化学元素——这些我们更为熟悉、更有安全感的“现代营养学”概念。

元素精灵

“现代营养学”更多地从物质化的观点来看食物——一份牛奶里含有多少钙质、维D、蛋白质。。。这些年,商家对蛋白质、脂肪进一步分类,新潮的营养理论一波接着一波来袭。

营养成分表中,食物的生命力体现在哪里?

而人智医学的营养学,最核心的要素是“生命力”,或者说,是“光”在动植物身上的作用。

其实,“生命力”不仅是考量食物的要点,在教学中,也是如此。

在传统的公立学校,孩子开学前拿到的课本里有生字表,期末考试后会得到一个分数,一个学期下来,从头到尾的教学,都围绕着这个“教学大纲”和“期末考试”的指挥棒来安排。

国家制定的教材,能带给我们多少安全感?

就像现代畜牧业的乳业生产商,会根据国家规定的牛奶里必须达到的营养含量标准(比如蛋白质必须在多少百分比以上)来喂养奶牛。

诚然这样产出的牛奶里,有“达标”的蛋白质、脂肪,但“生命力”何在?

动物可以规模化生产吗?知识可以规模化生产吗?

但我们,在这些熟悉的“现代营养学”理论中,却已渐渐习以为常,甚至逐渐丧失了自主的思考力。

其实不只是营养学,想想那些似乎让我们更有安全感的人事物,有时仅仅是因为我们对ta熟悉罢了,即使内心有个隐约的、新的声音出来,我们对于安全感的需要,仍然拉着我们继续待在以前的舒适圈中。

在课上,台湾第一位实践BD农业的农夫向我们介绍他的农场。这位农夫皮肤黝黑,明亮的双眼就像麦穗上闪耀的阳光,言语中流淌着自由和笃定。他所做的,不仅仅是埋头耕作,更重要的,是把清晰的思考、对土地的情感,融入到每一天和稻谷、奶牛的对话中。

如果一位农夫,对宇宙的智慧和大地的奥秘没有探索的热情,没有对活力农耕深入的研究、思考,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默默耕耘的农夫,但或许永远无法成为一位真正的活力农耕的实践者。

其实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我们的船头跨越重重困难,驶离传统学校,在新教育的浩瀚海洋上前行。然而,如果实践的老师对于课程本身不是充满兴趣和热情的,如果老师的意志仅仅出于职位的责任感,仅仅是遵循某些教纲或某些大老师的法则,而无法被清晰的、独立的思考所引领,那孩子所接收的课堂,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并无本质区别。

在这个农业需要养活大量城市人口的时代,在这个基础教育需要满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们的时代——

我们仍然希望有些食物是充满“光”的,有些课堂是洋溢着“生命力”的。

愿光,经由我们、经由孩子,投向我们想去的地方,在这个宇宙里,自由地穿行。

2017.7.27

于日月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