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
复盘:
第一次听说陪苦这个概念,现在中国大部分父母是舍不得让孩子受苦的,而作为父母陪伴孩子不能缺少的一环就是:陪苦,从感受层面去理解孩子的疼痛,去体会孩子的心情。
比如,我们小时候考试没得第一名,在父母面前会懊恼、后悔,我父母就会告诉我说,下次要细致,看题目不要跳跃,做完题目全部检查一遍。
父母这样苦口婆心的教我们如何得第一,可我们体会到的只是自己的不足,无能和无力。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这样劝说孩子,没事的,下次我们再努力,我们以为那是在安慰孩子,然而孩子体会到的却是,我不够重要,我在乎的成绩父母不在乎。
听完双林老师的分析,带入感非常地强,瞬间觉得,这当个父母也太难了。
双林老师告诉我们真正的陪苦姿态应该是这样的:没得到第一名很难受吧,突然发现有个题自己明明懂,可是看错了就很懊恼也挺亏的吧。
所以永远记住,孩子的苦,作为父母我们就只能陪着苦,不要想着怎么去安慰,怎么去帮他,多累啊,还可能吃力不讨好。
孩子的世界我们不懂,是真的。其实育儿专家也未必懂,不懂就不懂吧,也不需要弄懂,但是我们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去下手经营亲子关系就可以了。
总结:提升亲子关系从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开始。有以下几个方向
1、陪玩
这个每个家长都很擅长,经常要求抱抱就是黏,就是表达“我不够”,放下手机,全然的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
这一点,我感觉爸爸们比妈妈做的好,貌似男人天生玩性大,所以,我们也可以把陪玩的重任交给爸爸
当然,自己还得陪玩,去享受难得的亲子之乐。陪玩主要聚焦在运动游戏,这样非常容易让亲子双方都开心,享受乐趣
比如膝上童谣,逗笑游戏,抢凳子,推小车,大风吹……这些都特别棒,记得,越是运动游戏越能增强孩子精力的消耗
游戏名称: 袋鼠跳跳跳
游戏材料: 自制米袋小礼物
游戏玩法:幼儿做小袋鼠,双脚套入口袋中,手拎着栓挡学小袋鼠的 样子往前跳,
妈妈学袋鼠妈妈的样子,一起与幼儿往前跳,跳到终点拿礼物,再回到起点,以速度快的一组为胜利者。
2、陪讲
陪着孩子讲绘本,讲故事,是比较安静的游戏,但确实生活必须,孩子是最喜欢的。
每晚睡前的时光用起来,讲讲绘本,讲讲小时候的故事,特别增进亲子感情。
3、陪聊
第三个方向是陪聊,不管你的孩子是1岁还是10岁,聊天这件事都极为重要。
都宅在家这段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哈,沟通还是很重要的。说回跟孩子聊天为什么重要?因为那是一个走心的过程。
不陪聊不懂孩子,在我们持续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比我们成长的速度还要快。只有聊天才能知道孩子如今长成怎样了。
那么,跟孩子聊天聊什么呢?
跟他聊妈妈今天赚了多少钱,这是妈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聊。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状态,喜好和目标,这是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过程。
所以要聊,所谓沟通,就是让我了解你,让你了解我。所以,跟孩子聊自己是一个方向,任何方向,大胆聊,不用顾忌,亲子关系比聊天内容更重要。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自然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不能一天到晚说我们自己。
总之,聊孩子的兴趣所在非常重要,那是我们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途径,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制造聊天的机会,长大了孩子就不跟父母聊天了。
4、陪苦。
最后一个提升高质量陪伴的方向是陪苦,也就是陪伴孩子去体验他正在经历的艰难和不易。
张德芬老师写过一本书叫:舍得让自己爱的人受苦,对孩子也是一样,中国大部分父母是舍不得让孩子受苦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会疼,会哭,成人会说:哦,来妈妈抱抱,就是那个鞋子,就是那块地板不平,没事哈……
无法让孩子知道是自己走路不注意造成的,无法让孩子从经验中总结到下次不摔跤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无法让孩子体会难受和受挫。
而真正的陪苦应该是:哦,摔疼了,很痛吧,来妈妈摸摸。两种方式看上去一样,其实不然。真正的陪苦,是从感受层面同理孩子的疼痛。
理解他疼痛的心情,与孩子的感受对话,他痛我们就陪着他痛,不评价是谁的错,不告诉他下次怎么办,陪着他痛,通完之后他自己会总结经验,下次如何不摔跤。
大家自行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