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白海棠,是曹公对钗黛双女主的赞叹与预言
《红楼梦》里第一次诗社,咏的是白海棠。对于男主人公贾宝玉来说,海棠有着特别的意义。

元妃省亲时,宝玉咏怡红快绿,那里有一株海棠和一株芭蕉。宝玉形容芭蕉是“绿玉春犹卷”,被宝钗指导,改成绿蜡。蜡是白色遇热即化的东西,很像雪,这里是个征兆,暗示薛宝钗后来取代了林黛玉。那时,芭蕉是钗黛二人的象征。
到了海棠诗社,海棠又成为她俩的象征。这次诗社里,每一首海棠诗,都是在吟诵她俩的特性和命运。
先看探春的: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玉是精神难比洁------这是林黛玉;雪为肌骨易销魂------这是薛宝钗。再看宝玉的: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秋容就是愁容,这是林黛玉,雪满盆自然是薛宝钗。出浴太真冰作影------宝钗外形如杨贵妃;捧心西子玉为魂------黛玉好像捧心西施一样。
不约而同地,宝玉和探春都把钗黛写入了海棠诗。他们把海棠写成了能解人意的伴侣。探春希望海棠“多情伴我”,宝玉则邀约海棠“如有意,送黄昏”。这是作为白海棠的欣赏者的口吻。
而宝钗和黛玉的白海棠诗,则都是自我代入,以白海棠的口吻陈述。
宝钗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端庄严谨的淑女风范,这都是宝钗珍重自我的表现,因为爱惜芳姿,所以特别矜持谨慎,恨不得大白天都关着门。

而自携手瓮灌苔盆,也是宝钗一贯亲力亲为行事的态度。她不太喜欢使唤仆人,生病时也在描花样,新买的小丫头香菱放去门外玩。在与人交往中,她也很少求人帮忙,与人交心诉苦,倒是总在帮别人、劝慰别人。所以,她未来的命运,也注定是孤独着,自己照顾自己。这么坚强的人,就让她一直坚强下去吧!这是老天对强者的惩罚。
洗去胭脂,招来冰雪,正是宝钗物欲淡泊精神通透的写照,她不喜欢花儿粉儿的打扮。淡到极点反而显出本质的娇艳,如同过分的淡漠背后反而是对生命的热忱。忧愁太多容易伤神,所以宝钗尽量想得开,也用这种思路去劝解多愁的黛玉。
白帝是秋神。秋天有芙蓉、菊花、桂花等名花竞芳,白海棠有什么优势能得到秋神的欣赏呢?宝钗给出的答案是:清洁。
纯洁干净,不惹是非,不慕奢华,心思通透,品德高洁,这是宝钗对自己的定位,才华和美貌,如莺儿所说,反而“在次”了。
白海棠以为凭着“清洁”就能得到上天的眷顾,满怀情思,又羞涩难言,时光在静默中流逝,日又昏,暗示宝钗虚度年华到老。
她清洁了一辈子,八面玲珑,勤俭周到,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真正欣赏她珍惜她的人。她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克守礼教闺训,反而因此被命运锁定,在孤独和贫困中耗尽青春。
再看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宝钗的门,大白天也关上避嫌。而黛玉则任情任性,帘子半卷门半掩,半是矜持半是风流。
偷和借,都不是褒义,但褒话贬说,更见巧思。梨花是宝钗的象征,她住过梨香苑。梅花是妙玉的象征,她的栊翠庵有红梅傲雪。黛玉兼具了宝钗的典雅和妙玉的孤傲。

缟袂是白衣孝服,那是黛玉的悲剧命运,拭啼痕是黛玉的日常。
黛玉提到西风是“倦倚西风”,可见西风是可以倚靠的,提到东风都是带着怨气的,比如“凭栏人向东风泣”“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任淹留。”
东风指代什么,书里没有明说,应该是指某种上层的浩大势力,也许是封建家长也许是皇权之类。值得注意的是,
宝钗提到东风是“东风卷得均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提到西风就是“怅望西风抱闷思”。可见,那个让宝钗在海棠诗里想要以身相许的“白帝”,到底还是辜负了她。
也有专家分析说黛玉死于春末,宝钗死于重阳节。
湘云写了两首海棠诗。一来,海棠本身就是湘云的象征,本主自然感慨更多。二来,曹公写美人总是“两两出婵娟”,一边映照来看。海棠社本身就是在吟咏两位女主,前边已经有了四首,这回自然不会是单独一首诗出来。
湘云的诗不是在写自己,所以也是以观赏者角度来写,但又不是伴侣,反而旁观者味道更重。而且,曹公为了欲盖弥彰,特意把钗黛二人各自糅合在两首诗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又一次“钗黛合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神仙降临,如玉美人出世,第一句明显是在说黛玉。
爱冷的霜雪女神,这不就是冷美人宝钗吗?倩女离魂,暗示的是黛玉,元妃省亲夜点的第四出戏就是《离魂》,脂批写:伏黛玉死。
《倩女离魂》是元代郑光祖所撰的元杂剧,与《拜月亭》、《西厢记》合称三大爱情剧;元杂剧中又与《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称为四大爱情剧。张倩女自幼指腹为婚许给了王文举,后来王家父母双亡,张母以“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理由,让倩女与王生兄妹相称,打发王文举去赶考,得官后再来议婚。倩女积思成疾,恹恹卧床,灵魂出窍,化作另一个倩女去追赶王文举一同进京。王文举状元及第携倩女衣锦还乡。家人扶出病倩女来对证,两个倩女合而为一。
后来黛玉可能也有因思念远行的宝玉而卧病离魂的情节。
然而诗说是“非关”,也就是说,与黛玉无关了。黛玉死于与宝玉的分离焦虑,而宝钗是“虽离别亦能自安”。
何方雪,又是指宝钗。因为诗人喜爱白海棠,所以时常对着她吟诵,使她朝朝暮暮,不至于寂寞。而宝钗的命运相反,她正是在寂寞中“度朝昏”的。这是个巨大的讽刺。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宝钗住处的题匾是:蘅芷清芬,所以第一句明显是说宝钗。也宜墙角也宜盆,说明白海棠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也是在说宝钗。宝玉的西江月说他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宝钗是刚好相反,富贵时很勤俭,贫穷时也能安贫乐道。
后边三句就是说黛玉了。黛玉有洁癖,一生只钟情宝玉一人,其他人都不是她的良配,所以是“喜洁难寻偶”,因为多愁善感,伤春悲秋而“易断魂”。后边的烛泪帘痕,自然也是潇湘馆的日常景象。
黛玉如同嫦娥,宝玉有无尽的深情想向她倾诉,但最终的结局是长廊虚空,夜色昏沉------因为黛玉已经不在了。人亡月缺,冷月葬花。
海棠有个雅号,叫做“花里神仙”。因为海棠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湘云的身材是“鹤势螂形”,自然也是有一种超逸潇洒的气质。所以,她能一口气写两首海棠诗。
但是,湘云是红色海棠的气质。在中国古诗里,红海棠是潇洒不羁,风流名士的气质。“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但白海棠是谨慎的、羞涩的,带着一种朴素的伤感气质。黛玉是仙子下凡,宝钗也有晶莹仙姿。她们也都符合海棠具备的神仙外貌,白海棠的纯净是宝钗的品格,其超逸又是黛玉的风姿。但钗黛并不具有红海棠那样的壮烈和热情,她们的命运都更有悲凉气氛。
大观园的诗社,起于白海棠,本身就带有悲剧的预兆。而悲剧中最重要的、如花一样的女主角,自然就是宝钗和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