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3-10」:历经三百年基督教翻身,罗马帝国归属明
承认基督教
上一章提到一句,在公元313年基督教终于翻身了,但还是先来看下公元311年4月,当时的伽列里乌斯的敕令,他比较委婉的承认罗马是宽容的民族,所以允许基督教重建,但必须在不违背帝国国法的基础上。后面加个条件感觉已经很心虚了,事实上基督教才不买账,他们认为罗马诸神还是在,并且什么叫国法允许,也就说只要修改了国法,基督教一样没有被承认。所以伽列里乌斯仅仅是妥协了基督教可以存在,他的思想是历代罗马领导人的一贯做派,只要不触及帝国底线,任何宗教都可以在国内发展。基督教在那段时期有多特殊?那也只有今天回过头去看才会觉得它有什么不一样,在当时,他只是帝国上千个宗教中的一个。就好比近几年很火的的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如果真像电视剧里他各种才华横溢,曹操早就想一出理由宰了他了,至于什么隐忍,鹰视狼顾,都是成功了之后套上去的。
再来看看君士坦丁的“米兰敕令”,事实上是和李锡尼一起发布的,但基督教一样会说:李锡尼不配,但是君士坦丁配吗?敕令中还是一样,基督教有了他合法地位,其中有一句,无论是何等神明,我们都希望他普降幸福于万民,巴拉巴拉,说白了,基督教也就是一个被打入发展联盟的球员再次回到正赛一样,并没有说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君士坦丁没有入教,而且仅仅是在临终前一秒成为基督教徒,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之所以基督教千方百计捧他,称他为亚历山大大帝后另一个大帝,那只能是他给了基督教有了立身之本,如果这个人是罗马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那么他授予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一切皆为利益,而非对错。
决战李锡尼
一山不容二虎最好的印证了当时的局势,双方撕破脸皮只要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公元313年,李锡尼48岁,君士坦丁38岁,两人的关系可不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这种不尊重到了第二年就爆发出来,原因是君士坦丁家的一个亲戚逃到李锡尼处政治避难,怎么感觉就是故意放过去的呢?君士坦丁像命令小弟一样要求交出逃犯,李锡尼也不想演戏,动手吧,瞎BB啥。从现在的角度看,李锡尼脑子瓦特了吗?跟主角斗,但在当时谁输谁赢没有定论。
公元315年双方第一场战斗,李锡尼有3.5万人,君士坦丁2万人,后者自信有历史外挂,竟然人数少主动攻打人数多的。嚣张的果然还是有底气的,在一场激战后,持续能力更强的君士坦丁占据主动,李锡尼被打的连首都都放弃了。第二场战斗更是虐菜,李锡尼已经被专家认为等死状态。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变数,李锡尼的老婆,也就是君士坦丁的妹妹出面调停,没想到50岁的大叔对20岁的小妹妹还是有魅力的,君士坦丁唯一的弱点-妹控起了作用,双方达成和解,条件是李锡尼必须退到小亚细亚以东。虽然暂时饶了对方狗命,君士坦丁还是得到了多瑙河处的军团兵权,这下只要他愿意,他就能一统罗马。
如果认为君士坦丁是那种急功近利的皇帝那就错了,虽然大帝这个头衔稍显夸张,但怎么说也是罗马皇帝名列前茅的,一步一个脚印是他的信条,从他28岁到40岁的时间里,设定了一系列小目标,先赚他1个亿,再赚他10个亿,于是有了今天的成就。接下来公元316年到322年的7年内,君士坦丁履行了罗马皇帝的职责,钻心殴打北方蛮族,李锡尼看着西边对手不断秀肌肉,只能活在被支配的恐惧中。
防御蛮族
君士坦丁将战线分为莱茵河与多瑙河,莱茵河交给长子克里斯普斯,自己负责多瑙河。克里斯普斯是君士坦丁第一次婚姻的儿子,之后夫妻离婚,君士坦丁娶马家大小姐,所以小克就是他父亲的翻版。君士坦丁给儿子的称号是“凯撒”,而不是“副帝”,这很重要,老戴给外人的东西君士坦丁连儿子都不会给。克里斯普斯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华,在莱茵河防线处收割人头,小小年纪就能替父亲分忧,真是让父亲更忧啊,这也是他之后的悲剧原因所在。君士坦丁这边一样比较顺利,他面对更强大的哥特人始终占据优势,打的对方主动求饶,到了公元322年,所有的蛮族问题都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