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课例研讨如何走向深入

2022-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微雨A

前几日参加了网研社的一次课例研讨,研讨的内容是结合于永正老师的《庐山的云雾》和《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堂实录谈谈怎样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读课、梳理、记录,完成了两千多字的读课思考。之后,徐老师针对我的研讨内容进行了了完善指导。

首先,徐老师对我的读课思考予以了肯定,经过两年多对于老师课堂的不断学习、实践、思考,在研课上有了一定进步,由原来的只看到课堂上教了什么,进入了是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考。其实,这两年在不断地研课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自己的研课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而不是重复地平面滑行。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再次请教了徐老师。徐老师从课堂根源说起,给出了我很多实在有效的指导。徐老师说,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的问题要考虑:教了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延伸一点说: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教好?为什么这样教才好?在研课时,有些人只是看出来了教了什么,例如这次的研讨,很多人只是看到于老师在课堂上教了朗读,这也是大家都能看出来的,而一部分人还能看出更深一层,于老师是怎么教朗读的,不过很多时候也只是浅浅的说出来了而已,只是说出了技巧与方法的问题,以上区别呈现的是一个人思考问题和思维层面的问题。

第三个层面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教?属于教学理念的层面,远远超出了方法和技巧,课例研讨时,很多人根考虑不到这一点,或者说意识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你在这次研讨中已经有所呈现,这是你在阅读和实践中慢慢积累内化之后的无意识流露。关于这个层面,其实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该,该这样教,必须这样教,只能这样教。用术语说,就是学生需要,老师就得这么做,不是刻意的,这就是学情。再往大一点说,教学的艺术就是遵循规律,该怎样就怎样,顺其自然。

我们从于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出来,设计只是框架,真正到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来调整。所以,今后你的课,也要做到这一点,放开,自由、自然,就是最舒服的课堂。我深深记得在咱们大道学校上得那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当时特别想上好,结果却上得一塌糊涂,后来到了封丘再上,一切都变了,上的那么自由舒服。这样看来根本不是学生的问题吧?能说咱们学校的学生不如那些农村的孩子吗?能说我的设计有问题吗?所以自由舒服得靠练,得在实践中慢慢和学生融合,不被设计束缚,一切以学情和学生发展为考虑,上好课一点都不难,贵在真实。

明白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我又针对于老师课堂上的范读和徐老师交流,因为我之前在一次公开展示课上进行范读,却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我就想那如果这个老师的范读水平达不到,不能给学生很好地启发和引导,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朗读又需要范读来引领,老师该怎么做?

徐老师说,你刚才的发言里面,已经发现了,于老师总是在一两个学生读过之后自己才读课文的,而且读了之后,学生的朗读突然就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也是必须这样做,一个字,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进步不了了,怎么办?那就听我的,跟我来学。这个时候老师不得不出手了。

我们日常的课堂上大多数都会有范读这个环节,不过会有两种假的范读:第一种叫,根本不给学生机会,我一开始就来。这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权利,老师先入为主,导致结果不是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这就没有遵循教学规律,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第二种假的范读,是学生自己已经读得很好了,或者老师指导很见效,可这个时候老师还没展示呢,于是就有了,看我的,于是声光电一起为自己助威,这已经不是需要了,这叫显摆卖弄。

回到核心问题上,课堂上每个环节的设计还是要思考,对学生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发现其实于老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儿童的语文,所以最伟大的理论往往最朴素最简单。再回到你的问题,如果老师读得不好怎么办呢?其实只要让学生朗读能提高,方法很多啊,也不是只有老师范读这一个办法的。你自己再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想到办法。

我根据以往的课堂经验,想到了找读得好的学生做榜样范读和播放朗诵视频这两种方法。徐老师说,这两个办法完全可以了,所以问题不可能解决不了。你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发挥作用,完全是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中一定有会读的,他们也许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那么好,但就是能。其他学生跟着这些学生读,最简单,最实用。其实这些往往是我们平时都用的方法,可一旦到公开课上,很多人都忘了。第二个方法是候补,如果真的一个都没有,老师又不会,那就要做好充分准备,找名家录音或视频。最后,我们总结了一下朗读指导的基本步骤:第一,老师教学生,一定要先有各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不管是文章的感情分析解读还是朗读技巧的点拨。第二,如果学生做不来怎么办?学生不会,老师教,也就是于老师常说的,跟我来,老师教,学生学着做。第三,老师也不会怎么办?借助外力来完成。朗读教学,不外乎此。如果一个环节,你都能考虑到各种困难,做好这样的准备,哪里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举一反三,不只是朗读,各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这样思考。当你以后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记住写下来下面的内容。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学生有什么用?然后,你再思考,我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时候才是方法技巧与学习过程。你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这些都写进教学方案里,这样课堂就可以基本做到游刃有余了。再具体一点说,比如:在文章重点语句或者段落分析之后,指导朗读。要思考为什么要朗读?怎样一步步达到朗读的目标?为什么要教朗读?是教学理念;怎样达到目标?这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一定要在这里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到各种困难,找到各种有层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行,下一步怎么办,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情况来的。有时候可能第一步就达标了,有可能两三步还完不成。这就是备课,备各个方面的问题。这样做,你心里会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且各种方法都有了。根本就不需要试讲,你心里也知道该怎么上课。而且,每个环节大约多少时间可以解决问题你都有数了。包括以后整理课例的时候,同样按照这几个步骤去思考,点评的时候,也朝着这个方面去解读,可能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我们整理课堂实录,不是简单的文字梳理,而是要思考一节课背后的东西。很多人看一节课,只能看到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看到了呈现出来的表象,而不知道现象背后的理念和原因。表象谁都看得出来,深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和徐老师的一次交流,对我启发很大,使我豁然开朗。成长要靠个人努力,也要有高人点拨。这次交流使对课例研讨如何走向深入有了明确的认识有了,于是,我加入自己的理解,朝着为什么这样教的方向继续补充完善课例研讨,由原来的2000字补充到了4000字。而且比对我自己之前的课堂,也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教学设计注重环节,却没有真正明白,我这个环节究竟想干什么,想让学生得到什么提升。所以,好的课堂必须有科学的核心理念做支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