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寒山道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而唐诗三百首蕴藏着大唐兴衰的历史,饱含着中国精神文化的源泉,也体现了大唐风流人物的盛衰转承,更有世外高人隐居在此,等待着我们不断去挖掘和体会。
我对于唐诗,原本仅限于读书时学过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但已经受益匪浅。孩子们对于古诗,特别是唐诗又有着不一样的渊源。他们从小就吟诵唐诗三百首,和三字经、弟子规一样,总是能倒背如流。这也让我蹭学了不少之前没有深入接触过的诗歌,感觉自己的文学素养也有所提高。
三多的唐诗三百首已经翻烂了,我们就用透明胶带给粘上,结果就有些皱吧。三多摸到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说:“妈妈,胶带粘的,手感不好!"我就说:”读书破万卷,你现在刚读破一本书,先习惯习惯,以后将书都读破了才能学习透彻。“
三多将唐诗三百首翻来覆去地琢磨,每一首诗,每一幅画,每一个作者都烂熟于心,竟然生出很多比较与见解来。最近喜欢上了唐代诗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相见,岁岁不知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捧红了寒山寺,这个寒山寺的命名便来自于寒山。寒山是他的佛名,而其真实的身份应该是隋朝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
三多之所以对这首诗感兴趣,是因为这首诗题目中有寒山,而作者又名寒山,这是其一。而八句诗中,句首都用叠字,富含韵律和音乐美,与其他的诗句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非常富有乐府民歌风格,这是其二。三多便不断地揣摩、朗诵这首诗,总是缠着我一起学这首古诗。于是,我们俩便一同探索这首诗,竟然发现作者寒山绝对是一位世外高人。
寒山于隋末唐初生于大都会长安,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浙江天台山70多年,逾百岁过世。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尝尝与儿童嬉戏玩耍,言语无度,人莫能测。
他与天台山国清寺的僧人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的参与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他写的诗近乎白话,后来五四运动的时候传至美国和日本,竟然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理想英雄。不得不说,历史充满了机缘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