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错过

2018-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孺子牛1993

分享一则故事:阿莉是一名儿童心理故事周刊的编辑,她儿子今年3岁半,被当做“最佳母子拍档”,因为她和这么小的儿子都能成为朋友,关系处理的非常和谐,让身边的家长特别羡慕,经常向她取经,但是她却告诉我一个秘密,每次带孩子逛街逛儿童乐园,这个平时活泼好动的儿子就像换了人似的变得非常胆怯,躲在妈妈身后,哭闹着要马上离开。阿莉感到很诧异,经过反复试验依旧如此,问儿子原因时,小小的孩子顿时眼泪就哗哗流,根本道不出个所以然来。阿莉非常困惑,终于一个偶然的小插曲解开了这个谜底。

去年年底,阿莉又一次带儿子去人声鼎沸的商场购置年货,商场里人满为患,推推搡搡中儿子的鞋带松开了,他准备蹲下来帮儿子系鞋带,这时她无意的抬眼环顾周围,她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住了,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她非常敏感:这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我蹲下的高度和孩子差不多高,看到的是一双双摆动的大手,和一条条看不到头的腿,有些人走的太匆忙,手里提的重物因为手臂摆动幅度过大,经常在你眼前有惊无险的拂动着,时不时还会在我和孩子脸颊上磕磕碰碰。说着说着阿莉的脸色显得特别焦灼。很明显,这样复杂的画面就是孩子不愿意来商城的原因,孩子幼小的心灵哪里消化得了眼前这些来不及反应且应接不暇的情景,真是一场噩梦!

阿莉心里暗暗发誓不再带孩子出入这样的场所,并果断抱起儿子,准备快速离开,这时有一幕有趣的画面:儿子在和大人一样的高度里,竟然乐开了怀,兴奋的告诉妈妈,原来商场有这么多有趣的玩具啊!恍然大悟的阿莉从儿子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要想破除疑惑和矛盾,必须在和儿子同样的角度甚至同样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是啊,作为大人的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和孩子沟通,自以为阅历无数,或者年长几岁,可以给孩子引导。其实正好相反,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建立信任往往需要在同一高度,用孩子的角度看一个不同的世界,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本人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有时候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结果往往使我错过了与学生交流,以及自我成长的机会。今天我来聊的话题就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多把“你听懂了吗”改为“我说清楚了么”。分享两个故事,我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人,最近的一次课堂上由于上课纪律总是被几个学生打断,那天,我发火了,第一次咆哮式的。确实,接下来的几天课堂进行的很顺利,但是我从侧面了解到我这样的一种方式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首先,我因为几个孩子影响了整个班级,也因为我粗暴的方式错过了让我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和那两个孩子聊了一下,具体细节就不赘述了,但是效果一定打折扣了。

另外一个故事是我与一位同事之间的,一直以来我非常感谢这位同事兼长辈,他是我的贵人,帮助了我很多,一直都比较包容所有人。以至于在有一次给我提供意见的时候,我自己的小情绪作祟,内心第一反应不是我做错事了,而是难过,难以接受。事后,我反思了自己,这真的很可怕,差一点又一次错过成长的机会。这当中,我自己也在成长,别人给了我机会,更何况学生呢,我也应该给时间让他们成长。

笑来老师说,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他们要么太简单了乃至于被人们轻视,就像换位思考,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乃至于无法相信......

但,最可能让人们错过转折点,错过升级机会的,可能是这个,觉得那些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就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感觉没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主动吸收别人的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事实上有关系了。做不好没关系,没人开始就做好,于是,拼命去做就是了,刚开始无法很熟练地按照那些观念思考也没关系,反复琢磨,反复尝试,也许自然而然就深入。我觉得,做就要使劲地做,想就要使劲地想,同样也分享给了学生。

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偏执错过了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绝佳时机,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而错过共同成长的机会。我希望不管多少年过去,对教育思考的动力不减,为孩子做事的热情仍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