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啊,没有那么多大的梦想,先简化,再执行,勤优化

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颗向日葵

不那么浮夸地聊梦想之后,再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干些什么,脑子有点懵。撇开光环效应,就是问问自己,若干年以后,想要拥有什么技能?那么,现在就开始积累。

无论是对翻译,写作或者小语种的兴趣,本质上,都是想把语言运用得有点样子,稍微能用得住。但是这个层面上,满足的是自己,当自己真的能够对某项语言运用自如的时候,实现的是内心的光环和自信。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得创造些什么价值。如果可以的话,至少能传递一些认知。

从认知和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在不断努力地提升认知和思维,并且以自己认为合适有效的方式,传播传递给这个社会。

首先,能做好的事情是打磨好自己。当自己的能量不够大的时候,不要说传递分享,连认知的载体都当不了,而输入是打磨的最基本的方式。阅读,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在阅读的选择上,虽然不乏各种有效的方法论和建议,但个人还是觉得,在非专业技术的问题上,开卷有益,因为人的脑子里藏着很多的困惑和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也并非人人如此,很有可能,你觉得最不可能有专业性帮助的书籍里的某句话,就能解决你潜意识中寻求已久的答案。书籍选好之后,多给自己一些传统的完整的阅读时间,都说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其实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瞬息万变的时刻,反而有助于自己知道什么是不变量,确定那一个不变量,将之建立优先级,从现在开始积累。

如果已经能够建立起定期更新自我认知的习惯,那么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吸收这份认知,学会输出。输出,是个大概念,可以写作,呈现,发明,绘画等等。敲定适合自己的一个路经,然后把心思定在上面即可。不管是写作,还是绘画,开始确定的时候,确保在自己最有热情的一个期间,啃下最难的那个部分,然后永远延长这个期间。喜马拉雅播客上有个概念是我们离最佳电台的距离,只剩最后100期,然后每上升一个水准,循环往复。这个口号,也适用于生活中其他技能的磨练。比如,离健康体质,只剩最后100公里。离专业作者,只剩下最后100篇稿子,诸如此类。有点像微习惯的呈现,既给自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时刻提醒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输出,只是传递的第一步。传递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产品形成的一个过程,更加需要精心打磨和衡量,任何作品或产品,前期的规划,过程的编辑修改,最初的呈现,不断的迭代,直到搭建出某种模型,都是在创造某种认知的形成或者说精细化某种认知的传递。

所以,好的顺序会事半功倍,先打底,再搭楼。就和很多营销思维一样,先无限铺垫,各种情境图层叠加,最后只需要点亮,上色,海报图景即可呈现。基本的经典的思维模型,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只是增减程度不同,会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样子,利用的还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情绪点和一些心理效应,感觉心理学配上任何学科,都是加持。

生活啊,没有那么多大的梦想,先简化,再执行,勤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