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3

2018-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最后的智者

有一期的非诚勿扰中来了一个编曲家,喜欢苦行的那种,当时孟非给了这么一句结论,艺术工作者大多都把自己搞得苦大仇深的,何必呢,高高兴兴不照样搞艺术搞得很好吗?这话乍一听觉得是这么个理,但是细细究来,却并非如此。杜甫曾写诗这么怀念李白“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意为有文采的人总是命薄遭嫉。佛教中也存在一群名为“苦行僧”的团体,以在苦练修行中成就道法。古往今来,艺术总是苦多喜少,悲剧似乎更加能抓住别人的心。曾在杂志上看到过:知名作家们都有自己的假想敌,而鲁迅先生把自己当作敌人。这更是看出了鲁迅先生在艺术创作中的苦修。

艺术家们如此注重苦修,是不是因为苦更加能提高其艺术造诣呢?我曾经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过:部分抑郁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是因为其特别喜欢抑郁状态,不愿意自己走出来(我表示对此深有共鸣)。我同一个朋友讨论过此话题,简单得出一个结论:因为他们从抑郁状态里得到了一些很有用的东西,收获颇丰。人矫情了,的确各种感受都会很敏感,对人世间的体验也会更深刻。现代社会,人们的确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思想也是越来越浅薄,“入世”程度也越来越深,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深度。我想这也是我为何非常喜欢老一代作家书籍的原因。

其实,深刻想想,苦行是一种生活态度,能帮助我们获取一些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