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时光人物想法

捺钵

2024-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后来的六六

捺钵是音译词,契丹语(那就是南宋了)),意为“行营、行帐”,专指辽代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帐幕。

被“捺钵”吸引也是因为的对这两个字的好奇(契丹文字随着辽代的灭亡文字也消失),进一步了解才晓得捺钵从帐幕引申为一种帝王的四时活动。

那时 地图 界限

话说,宋朝一直就未统一南北,南宋时,燕云十六州被割让,辽代的统治线一再南移。

《辽史·营卫志中》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合称“四时捺钵”。

捺钵既是皇帝钩鱼行猎、习武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议政治军、号令天下的主要场所。

抛开地盘争夺战争风云,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潇洒又不失浪漫。

捺钵 营帐 冬图 秋图 出行 记载

因为北方游牧民族高度相似的生活习俗和信仰,捺钵在金、元、清、三代盛行不衰,清代“木兰秋狝”属于变相的“捺钵”,皇帝在围猎的时候还召见蒙古王公。

四处游猎移动办公着还能把国事处理了,想想真不错。

捺钵随着王朝更替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游牧民族悠久的渔猎文化仍在传承,比如东北的冬捕仪式就是缘于春“捺钵”,即“春水”(意为春渔于水),具体活动就是凿冰钩鱼,捕天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