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简书电影电影漫谈

香港电影的江湖气

2018-08-10  本文已影响171人  忘年1214
香港电影的江湖气

昨天看了半部《纵横四海》,今天补全。

这部电影评分很高,关于它的好不必我多说,看过的人自然懂。尽管距今已经二十年,但从剧情架构到人物设计再到武打动作,毫不过时,甚至比现在的很多电影都用心,所以五毛特效拯救不了电影,一块的也不行。

单纯拿出一个方面来谈这部电影的高度并不客观,也不公平。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往往是因为它的综合实力强,每一项都能打80分,而不像现在很多电影一样,偏科得厉害,要不太商业要不太文艺。仔细想想,对于上个世纪的香港电影,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类为爆米花电影或者商业电影难免有失公正,人们讨论了十几年的香港电影已死,死的是什么却众说纷纭。要说香港电影辉煌时期的导演大部分还健在,他们怎么就拍不出好电影了呢?那些好演员确实去世了不少,可当年能撑起香港电影门面的也都是年轻演员,怎么现在就出不来了呢?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香港社会变了,人心变了。

我们纵观上个世纪的香港电影,从邵逸夫创办的邵氏集团及引申出来的TVB,到后来的嘉禾、新艺城、星辉等等,香港电影得这些大公司集中活跃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我们说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可那又何尝不是香港的黄金时代呢?

我们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爵士时代是美国的黄金时代,人们一觉醒来就感觉今天能挣好多钱,遍地都是机会。这是因为当时美国各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人才和新颖的技术、思想都汇聚到那里,而美国开放的态度也给予了他们疯狂生长的土壤,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香港也是如此。二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重新划分,美苏争霸的局面看起来要持续几个世纪,世界人民每天都在担心核战争的爆发。而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地处亚洲,却实际被英国殖民的地区,从它自己的身份来看就很难给下定义。你说它承袭欧洲文化,很多香港人都与白人通婚,英语说得贼六,了解的欧洲史没准比中国史更多,这样看来似乎不错。可毕竟香港土地上居住的绝大部分还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严格地说是华人,这其中包括很多1949年之后举家搬到这里的人,他们哪怕不喜欢中国共产党,对大陆颇有微词,但他们的根还在中国,心还是中国心,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才产生了金庸、古龙,产生了武侠小说,产生了一个幻想中的江湖中国。所以这样一个鱼龙混杂,华洋杂居的地方成了天堂。

这是个天堂,一点没错,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世界上的各种势力在这里交织,各种合法的不合法的交易随处可见,商人喜欢这里,黑帮喜欢这里,所以戏子喜欢这里,世界都喜欢这里,因为这里天时地利人和,这里能挣钱。香港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片生机盎然。但是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香港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当时的一切都是幻象,都是虚假繁荣,一旦资本家们发现了更有利可图的去处,他们就会扎堆离开,他们走的不只是人,还有钱,还有资源。这也就是世纪末之后香港逐渐没落的根源。跟英国的衰落有点关系,跟世界资本的逐利性关系最大。

有人会说了,我们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不也挺好吗?怎么出不来当年香港电影的盛世?那我问问你,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逐年攀升是假的吗?每年国产片票房冠军都会新老交替,你说中国电影不火爆?你可以骂它们粗制烂糙,说它们是毫无营养的商业片,可当年香港电影就都是精华没有糟粕了?还要我举几个例子吗?只有一个有烂片的市场才是一个健全的市场,才能催生出好电影,因为这说明大陆的资本开始重视电影市场。世界上的任何领悟都是一样,只要钱到位了,大踏步地前进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来说说最重要的问题。香港电影的独特气质为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什么很多香港导演现在再也拍不出当年的感觉了?还是那句话,时代变了。

我们说香港电影好看,为什么好看?让我说就因为香港的大多数电影都有一种江湖气。邵氏开始拍电影就是武侠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还有之后的很多人都是练家子。而后来的包括鬼片,《纵横四海》、《卫斯理系列》这样的冒险片,以及再发展出来的赌片、警匪片、喜剧片,甚至风月片,路数都是跟当初的武侠片一样,主角哪一个不是武侠小说中主人公的样子?一身江湖气,没有正儿八经的英雄形象,反倒是黑白难辨、汪洋恣肆、自由自在、来去如风?这就是武侠给香港电影带来的气质,也是香港电影的底色。

而武侠江湖的产生更是时代的产物,背井离乡的人们向往着故土,却又有家难回,而且现实中的家国与心中所想又差异巨大。这就使得这些文人开始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从不存在的武侠中国。那里有自己的一套法则,伤人、杀人官府也不怎么追究,国家的控制几乎失效,人们完全凭着一种乡土社会的差序法则来解决大小事由。多么自由?跟香港电影里的各种打打杀杀之后一走了之、逍遥法外何其相似?而当年香港的实际情况似乎有那么一点影子。所以说,为什么香港电影有那种独特的气质?不言自明。现在的香港社会年轻人自小接受西方教育,思维习惯也是西方那一套,老祖宗的东西忘得快要一干二净,除了长得像中国人,哪里都是外国人。这样的文化格局如何能复当年之荣光?没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香港就不再是曾经的香港。

另外,我有一个猜想,香港的最后二十年尽管看起来生机勃勃,但是这些目光敏锐的导演们敏感地察觉到了某种隐忧,他们隐隐觉得自己有必要及时行乐,因为这种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不可能长久,否则只能出乱子。因此,他们用这种集体自觉,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把从小接受的教育结合所有想到的稀奇古怪的点子,导演出了一部部想象瑰丽,故事大开大合的电影。那样一个香港永远不可能再回来,那样的时代也是特殊产物,一个本不应该出现在现代的产物。

《银翼杀手》作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一,画面设计为人称道,据说导演是参考了当年的香港。而《银翼杀手》的背景是末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阶段,人工智能和克隆人兴起的时代,那部片子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压抑、阴沉,正如当年旧香港的夜晚。赛博朋克早已出现,那就是当年的香港。而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导演却在香港最后的繁荣时刻为了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江湖盛宴,不必缅怀,只需感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