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上说故事(王明鹏)---视角训练之54(姑妄听之)
今天阅读文章是《姑妄听之》,用心理学讲故事视角看题目,“顾名思义”非常有趣,要像一个会讲故事的姑娘那样讲故事,不要像爱听故事的姑娘那样太想听又不好意思听故事。自谦之词,姑且听之,活生生展现了心理学术语“反向形成”。
通篇读下来,非常实在的接地气掏心窝的肺腑之言,这是李老师一贯作风的最佳体现。
通过自我暴露,袒露心胸,告诉如何选择最佳故事书籍,如何学会讲故事,以便无论生活还是咨询都可以游刃有余。
故事是过去的事情,故事是用来解释经历的,故事是基于当下需要的回忆,因而故事是主观构建的,“姑妄听之”,却又要认真听之。
姑妄听别人的话,李老师解释很到位:说者讲故事难辨真假,听者听故事难辨真假,说者动机难辨真假。知道有坑,才不会轻易掉坑里。
同时还要认真听别人的话,因为:故事反映当下的心态,故事反映一个人惯性思维,故事是联系你我他的桥梁。
故事的意义不在于真实,而在于表达出来的潜意识,如同梦的解析,梦本身不重要,关键是对于梦的解读才重要。又如同电影艺术,大家都知道是讲故事,可是对那些好电影都趋之如骛,为何呢,不过人家有能力表达出我们都有的内心潜意识罢了。
所谓共鸣,就是人家能“说出我们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大概就是如此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在听故事,也都在讲故事,不过有的蹩脚,有的精彩,有的有意识,有的无意识。我们的任务,搞啥事情哦,就是努力的让无意识意识扩大化。
就如同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曲歌词: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因此,可以很容易回答今天这个问题:不信,是对讲故事人的态度问题;全信,大概就是你本人的智力问题。
既然我们把故事作为潜意识语言来看待(广而告之,我们言行何尝不是潜意识表达?),自然不能全信又不能不信,因为目的是通过故事来处理我们面对的问题。
而动机则是绕不过的要点。记得兄长在我小时候淳淳教导,假如一个人来找我们,一定不要主动问有什么事,因为人家自然来就有自己的事,他一定会主动说出来,要学会绕弯子打圈子,可惜我少不更事,以为这是心机无聊,其实读懂人在于要读懂自己,一个不敢承认自己心态的人如何能看懂别人。
所以,你看有个手机新闻网站,打开页面后的广告词是,“给的再多,不如懂我”。
读懂听懂故事里的事情和动机,才算初步入门啊。这也是李老师思维训练第一课的主题: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善于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牢记故事是记忆的表达,记忆是对生活的解释,如同认知系统一般,就是解释信息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可以视作潜意识的外在表达。
怎么讲好故事,那就首先要会看故事,作为良心推荐,有效比正确更重要,李老师又来一波读书推荐,可怜我这个懒惰人啊,“学精神分析时,老师说三本文学书必须通读、熟读。那就是《俄狄普斯王》(索夫克勒斯)、《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和《卡拉玛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觉得,要想做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也必须读三本书:《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
不做一个心理咨询师,更要好好读这些好书啊,心理大咖实证过的好书,简直就是捷径啊。你看,现实如此残酷,人家明明这么牛气,还在不断读书学习写作拼命玩精益求精,哪里轮到我们懒人好意思说努力呢,亦步亦趋能望其背项好——难。
不奢求知难而上,但希望亦步亦趋。那就读书吧,临渊献鱼不如退而结网。
今天的涂鸦比较长,但作业比较简单:请谈谈您对“不信,是对讲故事的人(求助者)的态度问题;全信,大概就是你(心理医生)本人的智力存在问题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