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消费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观念,这可能和他(她)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经济基础等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想想自己从小到大这种观念其实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我觉得消费观可能就像价值观一样,是一个非常非常底层的系统。它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一个人。
我是一个70后、小县城长大。成长经历谈不上物质富足,但也没有饿过肚子,很小的时候也会穿姐姐穿过的衣物,也会用过其他亲属用过的物品。这些印象在脑海里非常清晰和深刻!背着姐姐用过的书包、拿着亲属给的文具用品,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周围的同学都是这样的,大家的关注点也没在这!可能这些成长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
当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开始有些消费能力时,依然很“省”,再到现在老婆经常说我“抠门儿”。例如现在去逛商场时,我通常对于打折区的商品最感兴趣,而对于正价商品反而不感兴趣,即使心动,也不会“出手”!想想当初(2003年)在北京准备买房时,开始四处看房、虽然对于一些好地段儿和熟悉的区域非常看好和认可,但因为房价太贵(当时7000-8000元/平米)而放弃,如果自己的消费观念能够“积极”一些,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可能也能“够得着”,最后还是本着“捡便宜”的心理,买了一个经济适用房(三环新城,2000元/平米)虽然当时开放商的销售证件还没有办全,依然是“图便宜”心理战胜了“防风险”意识。
现在看看孩子这一代人,他们生活富足,没有我们70后成长的大环境经历,我们成长虽然波澜不惊,但一些节点依然记忆深刻:刚上大学没多久,妈妈就开始面临下岗、买断,虽然不会影响我继续上学,因为我们那时的学费真的很低,但自己学会了“省吃俭用”以及“开源节流”。所以想想,现在的我要去感谢哪个年代、哪个经历!因为“获得”不容易,或这些“收获”都是经过了努力,所以很多时候对于自己的消费反而会很“节省“,以“够用”和“实用”为原则!当然,很多时候也就不能理解那些“透支”自己能力而提前消费的行为和举动(冲动)。
自己偶尔也会有“奢侈”的消费,不管是“自愿”还是“不愿”,过后心里都会有些隐隐的不舒服,可能这些消费也完全在自己的我能力范围内,不会因为这些消费而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依然会有些“不能释怀”。这可能就是“过不去的“坎儿”吧!
回想一下,挺感谢自己生在70年代后期,没受过苦、毕业后工作不难找,而且赶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红利,在最需要用住房时,房价还没有启动,社会结构在变化,但没有开始固化,社会结构是流动的,或者说“贫”与“富”根本就没有分化,大家都差不多,“土”和“洋”界限模糊!这个渐变的过程,让自己消费观念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一切都是靠“积累”和“传递”来形成,观念在改变自己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也在巩固自己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