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感思行35——《大学》用“平天下”之道育儿
见
今天学习《大学》中“平天下”的一段话“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百度百科,的白话译文是这样的。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
感
在这段话里,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治国的原则。
治理国家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霸道,一个是王道。
霸道推崇实行的是“以武力服人”,说白了,就是用实力说话,比拳头。适用于乱世。东周时期的“春秋五霸”就是依靠自己国家强大的实力,来称霸于诸侯国之间。二战后期,美国一颗原子弹炸了日本,凭借这一实力,成为了维持世界秩序的“世界警察”。
王道,是先王之道。也就是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讲的是仁义道德,以德服人。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周文王治理西岐时达到画地为牢,夜不闭户,民风淳朴。用的就是王道。
在外,要恩威并施,在内,要广行仁政。唐朝被称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万国来朝。便是二者的统一。
第二件,讲絜矩之道。
不管实行什么样的治国大道。都要有规矩可讲,有法可循。《春秋》讲“内其国而外诸侯。”由内而外。在上位,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姓就会见贤思齐,而民兴孝。形成社会风气。
《荀子》讲“五寸之矩,天下尽有方也。”推己及人。古今一度,类不悖,虽久同理。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
治国如此,治家亦是如此。治家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文中,大部分在讲“挈矩”之道。《论语》中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
在家里,我们家长总是要求,孩子,做一个做那个。首先我们要考虑,我们做没做,做的好不好!
“上老老,而民兴孝。”在要求孩子对我们恭敬孝顺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恭不恭敬,做没做到“孝顺”二字。
我们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的同时,我们有没有要求上进,认真做事。
孩子白天上学,晚上回家还要做功课。怎么我们大人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尽情享受了,想看电视看电视,想看视频就看视频,想打游戏就打游戏。孩子怎么就不可以呢?这好像真是说不过去啊!孩子看了能舒服吗?生命是平等的。孩子也会想,同样的一天,我怎么过得就那么辛苦呢!爸爸妈妈,晚上回来在那里玩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还得做没做完的苦差事,即使是装相,我也得老老实实的坐在书桌前装出样来。孩子们要是用这种思想学习,能学习好就怪了。
一个家庭,孩子的素质,代表了整个家庭的素质,通过孩子做事,就可以看到家长的为人。
有的孩子就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你堆个雪人,他过来二话不说,一脚就把你辛辛苦苦堆的雪人️踢散了。家长在旁边看着笑。你会想,这家长真是的,怎么不管管孩子。和你说,家长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啥问题。
我经常告诉孩子,交朋友,只要和他吃一顿面条,就能看出这个朋友可不可交。一个有家庭教养的孩子,即使是吃一顿面条,也会不失其礼。在吃面条的过程中。吃面条的动作,声音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父母素质高低,是否有涵养。父母吃面条时都呼噜呼噜的,声音很大,不停的吧唧嘴,蹭的面条汤哪都是。孩子也不会好到哪去!这就是印到骨子里的习惯。很难改!
行
做人从点滴开始,注意细节。修为自己,便是装饰他人。想要教育出出众的孩子,首先要自己有所作,有所为。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我们做了,孩子不一定全学去,可是我们不做,孩子一定学不到。孩子不一定在学业方面有多大成就,一定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修养。这样孩子才能行走天下,自带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