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观」的主体与方法,首度公开!只有这样“观”,才能避
「观自在」按照常识的理解就是「看自己」,根据我们生活经验,「看自己」就必须要有镜子之类的反照物,没有反照物,就没法「看自己」。
但是,「观自在」肯定不是在镜子里「看自己」,那么,这个「观自在」是怎么的「观」法呢?
熟悉佛法学修的人,会说「观自在」的「观」是「内观」。
于是,严重的问题就来了,「内观」又是怎么个「观」法呢?
因为,不少人把眼睛闭起来以后,调整调整呼吸,平静平静心态,即使闭着眼睛,视觉中也会出现各种影像,这种影像因人而异,经常会看到一些神奇的事情,于是,有人就以为这是「内观」了。
其实,熟悉《楞严经》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内观」是很危险的,《楞严经》中讲的「五十蕴魔」就是从这样的「内观」中来的。
所以,「观自在」的「观」不是闭起眼睛以后的「观」,按照《心经》中的描述,「观自在」的「观」睁着眼睛也可以「观」,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原因。
那么,「观自在」的「观」是一种怎样的「观」呢?
在我们用「源头甲骨文字」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发现了《老子真经》之前,这个问题一直很难搞清楚,但是,在那之后,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很清晰了,因为在《老子真经》中,对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清晰的描述。
借助《老子真经》来认识「观自在」的「观」
上图,是「源头甲骨文」中所包含的「完整的人」的结构图。
「完整的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由三层人体、三层意识重叠组成。
熟悉佛学的人,可能会觉得上面这个结构图,与佛教中的「三身四智」的概念非常相似,但是,佛教中有「四智」,而这个图只有三层意识,似乎少了一个「智」。
对佛教有深入研究的人可能会说,还有一「智」就是第一层人体上的前五识,也就是说在第一层人体上包含了两个「智」。
把前五识总结为一个「智」,在没有更清晰的认识之前,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在我们解读了《老子真经》以后,这个认识就会被新的认识、发现所替代。
「完整的人」确实由三层人体、三层意识重叠组成,而且,这三层意识与三层人体是对应的,也就是说,三层意识的位置是固定的,每层意识都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第一层意识不能跑到第二、三层意识那里,同样、第二、三层意识也不能换位置。
但是,在这三个固定的意识以外,还有一个活动的“意识”。
这个活动的“意识”与那三层意识不同,不是一个独立的意识,这个活动的“意识”最早属于上图右边第三层意识(阿赖耶识)的“感知的主体”。
一旦第三层人体、第三层意识进入了第二层人体以后,第三层意识就开始学习、适应在「重叠结构人体」中的感受,搞不清这种感受是怎么回事,于是,就把“感知的主体”往外送,去了解。
“感知的主体”送到第二层意识的时候,“感知的主体”的控制权也交给了第二层意识,但是,人类最早接触到这个世界,所有的刺激都来自第一层人体与意识,结果,第二层意识就把“感知的主体”继续往外送……
最终,第一层意识掌控了「感知的主体」。
在唯识学前五识的背后,就是冲在最外面的「感知的主体」,虽然其他三识背后也有「感知的主体」,但是,以前的认识背景下,把前五识定义为四「智」中的一个,也是不错的。
上图,是带有「源头甲骨文」字义的楚简「足」字,楚简「足」字与常规的古汉字「足」字的字义是完全不同的,既没有满足的“足”字字义,也没有表示脚的“足”字字义。
楚简「足」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口」字,这个「口」字在《老子真经》中就用来表示「感知的主体」的意思。
楚简「足」字的下半部分是个「向上行走的脚」的象形。
楚简「足」字表示的意思是:把冲出去的「感知的主体」重新收回到第三层意识这里。
所以,这个「足」字是整本《老子真经》的核心。
三层意识与“感知的主体”的关系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三层意识与“感知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借用「雷达」这个形式来打个比方。
上图从左到右三层意识就好比三座「雷达站」,而「感知的主体」最早是上图右边第三层意识的「雷达波」。
也就是说,「雷达站」想要了解什么,需要「雷达波」去感知。「雷达波」感知到了以后,「雷达站」才能认识到。
但是,这三座「雷达站」比较特殊,只有最里面一座「雷达站」才有「雷达波」,但是,最里面一座「雷达站」的发射范围又是很有限的,TA想了解更多情况怎么办呢?只能把自己的「雷达波」往前送,交给前面一个「雷达站」。
同样前一个「雷达站」觉得自己发送范围有限,又把这个「雷达波」再往前面一个「雷达站」送。
最终,这个「雷达波」就从最里面这个「雷达站」被送到了最外面的那个「雷达站」,并由最外面的那个「雷达站」控制。
带来的结果是:最里面这个「雷达站」基本就不起作用了。
第一层意识与“感知的主体”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自己平时的意识状态中,去感受这个「感知的主体」,我们平时所说的注意力,其实就是这个「感知的主体」在发挥作用。
比如说,我们在办公室正在集中精力思考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突然某个熟悉客户走到你的办公隔间的时候,你可能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这时你的注意力(感知的主体)不在这里,而在你的意识中进行思考。等客户和你打招呼了,你的注意力(感知的主体)又回到这里,你才意识到是客户来了。
这种例子很多,我们平时脑子里一直停不下来的,我们只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念头,就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个「感知的主体」在不停的“飞”。
我们人认识事物主要就靠这个「感知的主体」发挥作用。
没有经过「感知的主体」回收的练习,「感知的主体」是很难回收的,一直在外面自由飞翔,但是,最终「感知的主体」是可控的。可以由第一层意识进行回收,并且移交给第二层意识,第二层意识再移交给第三层意识。
《老子真经》的前半部分主要在讲,第三层意识如何回收「感知的主体」。
「感知的主体」在「观自在」中的作用
「感知的主体」的认识范围是全方位的,并且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就是因为「感知的主体」的认识范围极其广泛。
所以,「观自在」的时候,不是三层意识在「观自在」,那是「观」不了的,而是由这个「感知的主体」在「观」。
当第一层意识掌控「感知的主体」的时候,「感知的主体」可以「观」第一层人体、第一层意识,比如:一个人反思、反省自己的时候,也可以去「观」第二层人体、第二层意识,这样第二层意识就能强大起来,第二层意识强大起来以后,就能接管「感知的主体」。
同样,第二层意识能够掌控着「感知的主体」去「观」第二层意识自己,也能去「观」第三层意识,这就是《心经》说的「观自在」,等到第三层意识重新掌控「感知的主体」,这就能达到菩萨级别了。
学修佛学的网友特别多,所以,在开始学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发现、控制、回收自己的「感知的主体」,等到第三层意识(阿赖耶识)掌控了「感知的主体」,就到达了《心经》所描述的状态。
从《老子真经》的角度来看,《心经》中所描述的,是第三层意识掌控了「感知的主体」以后的状态。
最近,心智玩家会借助《老子真经》解读《心经》,有兴趣的网友可关注:心智玩家。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
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云阅读、kindle、掌阅、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
本书的纸质书尚未签约,有兴趣的出版单位可以简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