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住院:看人下菜
我儿子在差不多一岁半的时候,有一天突然不舒服,我预约了家庭医生之后,带孩子看病去了。依然是那个永远带着不温不火笑容的广东伯伯。可是这一回,医生伯伯用听诊器听完儿子的肺部之后,笑容不见了,挺严肃的跟我说,你马上带孩子去医院看急诊,我也会和他们联系一下,就这样。
可是那天,我匆忙去看医生,忘记带儿子的医疗卡,医生那里常备我们的卡号,所以看病没问题,可是如果 去医院,没有医保卡,那就万万不能了。我决定先回家取趟卡,回了家,看儿子精神尚可,我就打算按照医生平时的嘱咐,让他多喝水多睡觉算了,几乎就不想带他看急诊了。因为在加拿大看急诊,绝对是一件考验人的精神和体力的事情,一般情况,没有四五个小时的等待,根本就看不上病,如果不巧碰上病人多,那情况就更不好预测了。可不幸的是,大概两个小时左右,孩子咳嗽的频率明显提高,精神也大不如前,我一下子慌了,赶快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赶。到了医院,刚刚给孩子挂完号,做完简单的生命体征的检查,眼见着一个中年白人男子穿着白大褂,一脸急迫的朝我们走过来。在确认了儿子的名字后,这个男子长舒一口气,对我说,他都在这等我们两个多小时了,满医院找我们也没找着,急死了。原来,我们一离开诊所,家庭医生就打电话到医院,让他们注意接收我儿子,他认为孩子有肺炎的症状。接下来,就是各种的检查,护士对我各种的询问,差不多2,3小时之后,又来了一个华裔的年轻女孩,自我介绍他是即将为我们检查诊治的儿科医生的助理。于是又是一轮全面询问,问题包括我是否顺产,孕期顺利吗,我对什么过敏,目前身体状况如何,我儿子平时饮食,对什么过敏,是否打过各种疫苗,母乳还是奶瓶等等等等,如果要写出来,估计得要两大张。终于,儿科医生,一个印度老头,刚刚处理完他的上一个病人,来看我们。仔细检查完,又让我们做了X光检查,最后确诊——肺炎。儿医决定,我们必须住院治疗。此时,距离我们两点钟到达医院,过去了差不多4个小时。
接下来,就又是护士们的事了。我和儿子就在他接受急诊治疗的 那张移动病床上,直接被运进了病房,护士们很快按照医生的处方给他用药。一位来自香港的护士阿姨,还不知道从哪里变出一大包崭新的玩具送给儿子。住院三天,医院不止负责孩子的饮食,也一并提供妈妈的,让我本以为会受苦的肚皮,没受丁点儿的折磨。三天以后,孩子基本痊愈,拿着医院吃剩下的一小瓶抗生素,准备出院了。和相处几天的阿姨们道别,护士们除了一个大大的拥抱,还有一份临别礼物——一个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淇淋。
我儿子快速,顺利的住院经历,我一直归结于他是个孩子,在加拿大,妇女和儿童号称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是后来,我的两个朋友的经历,让我觉得,其实医院和医生,一定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就医标准,不会让任何一个濒于急重症的人,得不到有效的救治。
朋友甲,某日下午突觉腹痛,紧急预约家庭医生,医生初步诊断是阑尾炎,要求立刻去看急诊。五点赶到医院,做完各种检查,八点已经被推进手术室,时间快到我的朋友还有点不适应,怯怯地说,我还没准备好呢。医生回她,你不用准备,我们准备好就足够了。
朋友乙,晚饭后嗑瓜子。嗑着磕着,觉得肚子越来越痛,百般隐忍,终不褪去。无奈,凌晨时分赶到医院,各项报告下来,均不正常,进一步检查后确诊,肠癌三期。翌日上午手术,随后化疗,一步都没耽搁。
当然,也有不那么幸运的例子。一个熟人,例行乳房检查时,怀疑有乳腺癌可能,要求联系癌症中心,做下一步检查诊断。她好不容易打通电话,被告知,现在预约,最快也要三个月后才能见到医生。熟人大姐受不了这要命的等待,果断决定回国诊治。在国内,第一时间找专家诊断,没费太大的劲,已经确诊只是乳房增生,注意监测就好。大姐虚惊一场,但总算不幸中的万幸,聊天时说起这段经历,口气里满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