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喉二歌菩提树下佛如是我闻

浅论今说 《金刚经》

2017-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妙音居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的地位已然超越了宗派,无论是大众学者的谈经论道,还是佛门龙象的讲经说法,往往会引用《金刚经》中的经句,古今大德高僧对《金刚经》也尤为钟爱,译本不下六种,注疏不下500种。

若论境界的话,大乘佛法中与《金刚经》比肩的经书亦不在少数,但是由于禅宗自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大师开始便推崇此经,加之禅宗在中国佛教的地位以及《金刚经》文字的简练(注:《金刚经》全文5800字,比五千言《道德经》略多一点。中国行文崇尚简洁明了,而佛经源自梵文,梵文经典往往冗长拖沓,动不动以“偈”来计算经文长短,其他大乘经书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字。),所以因缘际会之下《金刚经》成为了中国佛教流通最广也最享誉盛名的经书之一。

《金刚经》的境界很高,简而言之就是佛家“不二”法门。“二”就是分别,“不二”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不执著于事相的任何一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空”。那这等同于“中道”吗?应该说“中道”比执持两端要高明,但是“中”也是相对而言,有“左”有“右”之后才会有“中”,正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不执“有”也不执“空”,也不执“中”。《金刚经》把有、空、生、灭等事物用一个字统称——“相”,所以《金刚经》讲: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简单说就是自他、时空等所有对立的相都不要偏执,固步自封。

既然“有”、“空”、“中”都不应该住,那我们到底应该把“心”住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也是《金刚经》的缘起,也就是请法者须菩提尊者向佛祖提出的问题。就这个问题,佛祖当机说法而有了流传后世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书: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有些人读《金刚经》后觉得佛祖全文反反复复地绕口令,一会说“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会又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还说“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等等类似两头堵、绕口令式的经句充彻全文。

佛祖是在“忽悠”我们吗?当然不是!现在很多人喜欢“黑古”,就是竭尽全力抹黑古人及其言说。一般来说,喜欢“黑古”的人往往都是与古人所提倡的思想核心(注意,是核心,不是形式)相违背的。做不到,又不敢相信古人所说是事实真相,因为万一属实自己成什么人了,又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唯一能做的就是“黑古”,希望大家都不信古圣先贤的教导,大家都和自己一样,也算是一种可悲的自我安慰吧。

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佛祖在《金刚经》全文中反复出现的这些经句目的为何?无非是从各个角度点醒众生两个字:不二,即不要执著于任何一处。因为有执著,就有偏颇,有偏颇就有迷惑和烦恼。有“佛法”吗?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为了沟通方便所以不得已取了个名字,“是名佛法”。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往往执著于对立,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上下之间、男女之间等等,执著于“我对你不对”,《金刚经》的启示就是无所谓谁对谁不对,立场不同而已。

除了事相、立场之外,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不同的理论,小到生活方式,中到学术流派,大到国家体制,种种理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切靠意识心而得出的理论方法都有前提条件,离开这个条件或前提便不成立,这些靠意识思考而得出的知识在佛法中统称为“有为法”,“有为法”和“相”一样不能偏执,所以《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人会认为:既然一切相、法都不能执著,那我们何必这么辛苦,做和不做都一个样,我们就什么都别想了。这个论调恰恰是世人对佛家的一大误区,乃至小乘佛法也提倡这样的避世、空寂的风格,难怪连儒家理学、心学的代表人物也往往批判佛家是“内守空寂,无治世之精神”。

佛法是药、对症下药,世人往往执著于“有”,要钱、要名、要利,所以佛法中很多地方都强调舍去、放下,目的在于破世人的“有”。而小乘人不明就里,以为既然没“有”,那就是“空”了,世人执著于“有为”,小乘人执著于“不为”,从一端走到了另一端成了执“空”,这与《金刚经》中“无住”的原则还是相违背的。所以《金刚经》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经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简单地说就是“以不偏执的心去做该做的事”。事一定要做,但不是以名利心、功利心去做,而是以不偏执的心随缘去做。努力学习,但不是为了排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但不是为了表彰;孝敬父母,但不是为了遗产或名声。那问题又来了,如何才能做到“不住生心”的境界呢?《金刚经》末尾部分有八个字: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是不要被外在的事相所影响,“如如不动”是内心不要被各种烦恼所左右,合起来也就是佛家所谓的“禅定”功夫。

《金刚经》有云:“若有人说佛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也就是说佛没有“定法”可说。《金刚经》是三千年前佛祖在古印度应须菩提尊者的启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演说的法门,如果换到今时今日估计佛祖又是另一种讲法了。透过层层历史,明了说法人的真实意图并作用于当代生活,笔者认为这是比“文字训诂”更有大众意义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