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柔软的内心留给最爱的人
前几日,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看前没有任何科普的我,却不知道这是一部励志类的喜剧,还是印度的,观看中我的心一直保持着平静,细细品味剧情的跌宕起伏。
马哈维亚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为家庭生活所迫,无奈放弃了摔跤,但他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儿子可以实现这个梦想—赢得世界级冠军,为国争光。
可是事与愿违,结果每生一个孩子都是女儿,这似乎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了。在女儿和同村小伙伴的一次打架中,马哈维亚意外的发现两个大女儿身上有着惊人的天赋,于是决定让两个女儿开始学习摔跤,并换掉了她们的裙子、剪掉了长发,在他的严格训练下,女儿终于成为了印度国家冠军。
在大女儿吉塔拿到世界级金牌的那一刻,马哈维亚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当印度女子站在世界领奖台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印度女权的解放。
剧中,当马哈维亚让两个女儿学习摔跤时,迎来了全村人的嘲笑和不解,很多人认为这是荒唐事,女孩子就该在家洗洗衣服、做做饭,等到适当年龄嫁人生子,这才是女子人生的正确轨迹,而摔跤,却是个天大的笑话。
在种种质疑和嘲讽中,马哈维亚也曾怀疑过自己的想法。而故事的转折点,却是两个女儿偷偷去参加同龄人婚礼中,小伙伴含着泪哭诉自己远嫁的无奈和恐慌,让她们得知父亲的一番苦心。也正是源于这点,两个女儿勤奋努力,成为众多女性仰慕和学习的典范,因为她们主宰了自己的人生。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将梦想寄托于孩子身上的父亲。
他不善于言辞,总是板着脸严格要求我们努力学习。
他像一棵大树一样庇护着我们,给我们一切想要的东西。
他表面冷漠,但内心时刻关心着我们吃饱了吗,一切还好吗?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生于地主家庭,却过着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走南闯北,最终选择留在了大西北这片戈壁上。
父亲写的一手好字和文章,这一直是我成长中的骄傲,因而我也冥冥之中继承了这些优点。
小学时,看着父亲给我作业本上写的名字和试卷上的评语,我格外的自信。心里暗暗低估,以老爸的才学也可以当老师的。而这也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只得感叹时运不济。
那时候,我喜欢打乒乓球,父亲就找来木板给我做了一个拍子,我时不时的对着墙打,父亲也会教我打法,说:“好好打,到时候我给你做个乒乓球案子,像邓亚萍一样以后也当个世界冠军。”由于我的不坚持,后来不知不觉中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每次开家长会,父亲总是翻阅着我桌子上的各种作业本,看见那道题错了就当面给我说应该怎么做,就算我数学考了第一名,要不是满分,他还是会严厉的训导我,因为错的题太简单太可惜,在他这只有永无止尽的追求完美。
慢慢的我升入初中、高中,学费、补课费也随之交的越来越多,父亲为了给我挣学费经常出去打工,但他时常鞭策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就跟土地打交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高中很少回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干粮成了我们节约饭钱,却又能补充能量最好的食物,父亲每次来给我送妈妈烤的烧壳子,总是蹲在楼道里,有时候嘴里还叼着一根烟,透过浓浓的烟雾,我看见父亲黝黑的皮肤上爬满了千沟万壑的皱纹,斑白的头发显然不是五十多岁人应该有的模样。下课了,楼道里来来往往的学生看着父亲,我心里莫名的自卑,总感觉所有的人都朝向我笑话我,因为自己的出生,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因为自己没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父亲,那一刻恨不得赶紧拿上东西,让父亲走。
“这是你最爱吃的烧壳子,你妈说你没吃的了,又给你连夜做了些,里面放了好多鸡蛋、奶粉。”说着又从口袋里摸索着拿出两百块钱,“这是钱,你拿去买吃的去,吃好点,营养要跟上,没钱了就吭气。”看着父亲粗糙、干瘪的手紧紧握着的那两百块钱,我心头一振,想要赶紧伸手去取,却又缩了回来,编慌说自己还有钱,让他赶紧走,“每月那么点生活费够花吗?赶紧拿上,买箱牛奶喝上,要不咋考大学呢?”一心想要父亲快点离开,我索性接过钱,拿着东西转身就走,“嗯,知道了,我上课了。”
我拿着东西快步走到教室门口,转过头偷偷的看了一眼父亲,他慢慢的起身,腿却不知怎的伸展不了,他用一手扶着墙吃力的站起来,佝偻的背像背了一个锅一样,慢慢的向楼梯口走去。我心中高大伟岸的父亲,在岁月蹉跎中饱受风霜和生活的重担,在我成长中日渐老去。
在第一年高考中我失利了,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决定上个专科。妈妈将我的这个决定告诉了父亲,在外打工的父亲特意回到家,坚决让我去补习,因为上大学一直都是他们的梦想,也是对我深深的期望,至于学费都是无关紧要的,再苦再难他们也一定要把我送入大学门槛。
村里人都说,姑娘家迟早要嫁人,都是泼出去的水,上大学都白上的,还不如赶紧打发出去打工挣钱,这是我上大学以后,妈妈告诉我的,同村就有好几个姑娘因为家人的这种想法断送了她们上高中、甚至上大学的希望。可是,在村里人的嘲讽和不看好下,父母亲还是不辞劳苦的为我省钱挣学费,哪怕自己吃的差一点、穿的烂一点,也尽量给我足够的生活费。他们一直在期待我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刻。
上班以来,我便很少回家了,总是隔一周打打电话报个平安,却很少和父亲说上几句话,寒暄的时候父亲就简单的问我几句吃了吗?吃的什么?工作怎么样?不忘告诉我,在哪都要好好上班、听领导的话,没钱了打电话。虽然简单,但心底却暖暖的,这就是父亲的爱吧。
父亲一直希望我考公务员,这是他们最大的期望,也是我唯一不孝的地方吧,我选择了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却一再逃避考公务员,我尝试过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可每年还是挤在人潮人海中为实现他们的这个梦想挣扎。
从小就被父亲当儿子养,干活总是叫我小伙子,就连刷墙这样的事,父亲也曾教过我,他也像马哈维亚一样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我身上。叫我小伙子,也许是多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人不会感到孤独,也许是怕姑娘大了真的离开他们,给自己一种精神安慰吧。
如今,父亲再叫我小伙子的时候是那样亲切,我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父亲并肩走在大街上,我再也不会像当初那样感动自卑;也不会急躁的跟父亲说话,更不会觉得作为农民的女儿有多不好,相反,我为有这样的父母亲感到欣慰和幸运。
父亲过完65岁的生日不久,又迎来了这样特殊的节日,千言万语总是表达不了我们内心错综复杂的心情。父亲老了,在成长中虽然母亲善意的唠叨更多,但那个默默无闻的人却是一直岿然不动、支撑家庭的顶梁柱。
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悲痛的遗憾发生在周围人身上,见多了悲欢离合,我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期许,趁他们健在,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悉心呵护他们老去的每一天,就像儿时他们呵护关心我们一样。
父亲,那如高山流水般厚重长久的爱,将伴随我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