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亿缘文化解析参加英国罗斯柴尔德吉隆坡拍卖会的陶冷月山水画
陶冷月(1895—1985),中国画家。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
陶冷月 放翁诗意图 50cm×24cm
2018年11月26日英国罗斯柴尔德马来西亚吉隆坡拍卖会
《清代画史》称其“工山水,笔意峭拔,皴擦疏简,苍茫浑厚”,吴大澄、陆恢也曾出其门下。早期接触“四王”系统的山水画,后又钻研了米南宫、黄公望、王蒙、沈石田、文征明诸家的山水画技法,以及王冕、徐渭、陈淳、蒋廷锡、恽寿平诸人的花卉画技法。在苏州元和县高等小学读书时,学习投影、透视,光线等西方绘画知识,后又从美国人特朗教授研习油画、水彩画。创制出熔中西画法于一炉的“冷月山水”。
最负盛名的是月景雪景山水。为了真实地表现云月的韵味,他用积墨积色之法渐层着色,因而其画远看融浑,近看笔笔有致。为了有别于日光下的山水画,画月色朦胧中的景物时,参照张僧繇、杨升的“没骨”法,吸取水彩画中干画法等技巧,逐层着色,采用勾、皴、斫、擦等笔法,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
近现代画家所画的月,基本上只是一个圆圈,并没有精心描绘,更没有终身以月景山水为题材的。陶冷月却知难而进,他引西润中,取烘云托月的方法,用云的流动变幻衬托出月的皎洁明亮,以此表现月夜的静寂肃穆。他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画月的四季区别:春月明媚、夏月爽朗、秋月高亢、冬月清寒,雨前乌云拱月,分外明亮,雨后碧空如洗,明净皎洁。因此,陶冷月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画描绘月夜景色的这一空白,而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恐怕后人也难以企及。
朗朗明月在明静的云层间缓缓移动,渊源流长的溪水泛着白色的荧光,翠柏扎根岩隙,红树依崖而立,石径边坐赏吟咏,似入仙景。云水和远山用墨青取没骨法,近处的崖壁则墨色勾皴。翠柏红树色差的巧妙运用,打破了冷月山水清寒色调的陈式,为真实地表现云月的韵味,他用积墨积色之法渐层着色,因而其画远看融浑,近看笔笔有致。
为了有别于日光下的山水画,画月色朦胧中的景物时,参照张僧繇、杨升的“没骨”法,吸取水彩画中干画法等技巧,逐层着色,采用勾、皴、斫、擦等笔法,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
为了表现雪的质感,他冒着严寒对雪景观察写生,以画出雪的清朗、厚实、疏松的神韵和凛冽之感。也爱画梅。他吸取前人杨补之、王元章等人的画法,参以徐崇嗣的没骨花技法加以发展,并用自己擅长的月影、雪景相衬托,使人有置身花海月影中的美感。
“寿比长松,皎如明月”,这是文坛鸿硕严独鹤对陶冷月的誉辞。开创“新中国国画”的陶冷月,1920年在长沙蔡元培演讲中,受到美术创新、集中西古今之长冶为一炉的思想启迪,后又在1926年受到蔡元培多次鼓励和褒奖,继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来表现光影透视原理,呈现明暗色彩,光形远近,即绘月未尝不能绘其明,绘雪未尝不能绘其清,师造化,崇个性,营造具有中国情味又融和西画技法、显示出强烈现代感的作品。陶冷月在上世纪30年代的初期,正是接受了康有为提倡的“中国画改良论”,成为当时归国留学生为中心的洋画运动中的一个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