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七思(第35周):吃饭吃的是什么?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王肖杰

吃饭吃的是什么?

其一食食,就吃饱肚子;

其二食欲,为解馋而吃;

其三食味,比如吃麻辣小龙虾,调料比食品更重要;

其四食趣,比如用工具吃螃蟹,吃完后螃蟹其形如初;

其五食调,愿意为吃饭的优雅环境付钱;

其六食事,为了求人办事而请客吃饭;

其七食情,为社交而吃;

其八食喜,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之吃;

其九食势,在五星级酒店,或与重要人物吃饭,就是吃不饱也满脸放光。

古今读书之差异

古人读书,

主要读四书五经,

教的主要是为人之道,

故越读个人修养越好,

但知识不见得增加;

今人读书,

主要读数理化等自然科学,

教的是如何认识和改造自然,

越读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但修养不见得增加。

中国传统认为,

一个人书念得越多,

越明事理、善处事,

但今天不然。

骂一些人“书都念驴肚子里了”,

其实是错怪他们了,

书还是念到自己肚子里了,

不过是念的内容不同罢了。

我的减肥理论

体重如池水,

进水大于出水则胖,

出水大于进水则瘦。

故减肥无非两种办法,

一是少进,即节食;

二是多出,即消耗。

对运动较少的人而言,

最好的办法是节食,

比如每天吃两顿。

古人就是每天两顿饭,

三顿不过是习惯,

且不合理:

10小时之内吃三次,

另14个小时不进食,

所以午饭不吃不仅减肥,

而且合理。

不饿不食,

饿过劲儿不饿时,

减肥目的就达到了:

开始消耗储存的脂肪。

坐前排

上一堂课,

花的时间是一样的,

但坐在前排与后排听课效果不一样,

聪明的人会坐在前排。

外出参观,

花的时间是一样的,

紧跟导游能听到很多新东西,

而在队伍最后就听不到了,

故聪明人总是不离导游左右。

时间是最公平的,

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

不因富贵而多,

不因贫贱而少,

相同时间的不同运用,

拉开了人与人的层次。

“九一律”

这世界上有10%的事情在“天”,

比如出生、战争、地震等,

剩下的90%在“已”,

是自己的思、言、行的直接或间接结果。

此即吾所谓“九一律”。

为何是1:9?

只是个人的估计。

也知道“二八定律”,

但感觉上1:9似乎更合适。

十年后的今天,

我修正一下,

25%左右在天,

75%左右在人。

越年轻,越觉得人力大,

越老,越觉得人力不足。

或许再过十年,

这个比例还会调整。

也许相关,也许不相关,

有研究表明,

双胞胎的基因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占2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