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而后君子,君子而后承担社会责任
2019-06-30 本文已影响4人
抱朴讲堂泽溪
听了杜老师“致孝”16章的解读,对《论语》中的“孝”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首先,《论语》开篇2章,就明确了孝弟乃君子务本所在、为仁之本,并进一步指出,对父母的孝,父母在与不在,会永远延续,进而积淀为一种淳厚的民风民俗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正如《孝经》所言“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是如此重大的一个人生课题,却必须从身边浅近处做起,如何做?孔子为我们列出了进阶计划:无违,疾之忧,敬养,色难,几谏,不游,三年无改父之道⋯⋯看似简单平常,却切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脉。

这一条条“指南”往往是我们尽孝之中做不好、做不到位甚至处处留下遗憾的关键环节。比如“色难”,在侍奉父母时,如何做到有和气,有愉色,有婉容?很不容易!尽管我们自以为对父母已经有深爱了,为什么有时并不能让父母开心?
需要我们深切反省,在实践中仔细体会,在事上磨,磨自己的心,与父母心灵无限融合,进入父母内心深处,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哀怜他们的衰老病痛,多忍耐多包容,就像当年他们包容我们的任性、固执与叛逆一样,不以自己为重,或许会有让父母欣慰的时刻。
孝悌而后君子,君子而后承担社会责任,进而仁民爱物,成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天地的仁者,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