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述而第七·孔子也是靠后天学习才成为圣人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人古事,勤奋敏捷去求学的人。】
提到孔子,人们都称之为圣人,但为什么如此称呼孔子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敬而远之,道听途说,偏执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认为他就如同神话里挥手便能呼风唤雨的上仙一般,学不来,也不愿意学;一种是努力学习孔子,修炼自己,把孔子当做自己的至高目标,就像王阳明因为学做圣人,也变成了后人心中的圣人。王阳明并非一开始就喜欢儒学,据史料记载:“是年先生始慕圣学。先生以诸夫人归,舟至广信,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娄谅告诉王阳明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做到的,也因此点醒了王阳明。
孔子之所以说这句话可能是有人说做不到孔子这般,就像冉求说过“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们不愿意付出的时候,看到别人用行动去努力获得了成功,为了自我安慰,喜欢说别人是天才,不认同别人是因为刻意练习才做到得到的。另外孔子也对人做过分层,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有困惑或者已经迷惘在困惑中,还不去学习寻求出路算是最差的一类人了。孔子强调自己是后天学习而来的,算是“学而知之者”,是在中上水平,就像高中学习成绩能在中上游,那么高考过后至少还是有高校可以选择的。
无论是历史资料中,还是当下的新闻里,总少不了赞扬天才的的文字,我本平庸,也不敢妄语根本没有天才,有些人确实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天赋异禀”,但再好的胚子,不经历雕琢学习,难免会“伤仲永”,毕竟人活着本身就处在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里,后天很重要,那么孔子讲的就是大多数人可以走的路,并且行之有效的路。孔子有自知之明便去学习,他“好古”,喜欢从古人古事中汲取营养,因为前人的做事方法、经验都会通过文字记载或口口相传留下来。我始终说今人古人没有任何区别,站在孔子的时间轴上,他遇到的问题前人也遇到过,而且很多经验教训都记载下来了,有现成的东西去学习自然能事半功倍,而我们当下的困惑在论语中能找到,在其他书籍、文献、事件中也能找到,就像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我们没有好的办法,去读书,去请教前人就是最好的办法,比自己闷头苦想要强,更比画地为牢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