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施力仁《金钢犀牛》

2020-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平遥国际雕塑节
“犀牛老爹”施力仁

艺术没有暂歇之地,艺术之力如果注入生命,那么前行、铸造即是生命中的一环,绕不开的一环。

艺术家施力仁,同时还是北京铸造美术馆馆长、台湾现代画廊创始人、著名艺术策展人。年龄没有能够限制他,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犀牛创作依然充满勃勃生机。

继熊猫之后,施先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另一种动物,以犀牛形象塑造的雕塑带给人们以警醒和质问,直面社会现象,提醒人们以史为鉴,尊重生命的永恒。

他是如何想到“犀牛”这个创作题材的?又是怎么平衡作品的新和旧、坚持与改变之间的取舍的?让我们用3个关键词,带你透过作品的蛛丝马迹,认识这位执着沉稳的“铸造界隐士”。


【0 1】生命的召唤

犀牛文化源远流长,流淌在华夏文化的血液里面,华夏玉器铜器石器只要出现犀牛的图腾就是国之重器,我从中发现了它做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可以说非常幸运。犀牛文化脉络如此之深,当代艺术家竟然没人做犀牛,于是我就决定要坚持做下去已经几十年了。

《金钢犀牛》

犀牛作为最古老的动物延续至今,见证着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施力仁以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结合中华文明与东西文化艺术之精随,演化出一件件熠熠动人的作品,呼吁对生态环境的关心,探讨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忧虑。

《金钢犀牛》

他的作品警醒我们反思自己暴力对人类自身的伤害,“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犀牛在施力仁手上不只是一个动物化,人格化的象征,它成为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泛指,对我们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层关切,而使作品更能触动人心。

《小金钢犀牛》

艺术家施力仁把犀牛这一地球上的精微物种扩大至关联人文、融入自然、结合科技的前卫艺术形象,并一直无怨无悔沉浸于犀牛艺术的全方位创作,富有精气神的铁锈色金钢犀牛依然一日又一日的沉淀…… 


【0 2】大体积中见微妙

往往大体积的作品更需要注意小细节的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感觉。

施力仁以“仁兽”象征嘉瑞之兆的犀牛当作创作主题,继犀牛老爸《奔向胜利》、《犀牛母子》之后推出了犀牛小子《金钢犀牛》,披着盔甲和铆钉的科幻造型,以现代主义未来派的手法表达,此次更突破过去使用的媒材,运用不锈钢银色的镜面更强调其时尚的线条感。

作为作品的制作核心,铸造用的材料和过程尤其重要,钢、铁、铆钉、钛合金等材料都被广泛应用于犀牛雕塑创作中。

《金钢犀牛》(局部)

施力仁的犀牛雕塑以身披铠甲,在身体块面化的拼接之中,用铆钉相连,同时利用了几何结构的块面叠加和金属光泽的变化突出主题。金属的厚重感并没有给作品减分,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犀牛头》,110×140cm,2010年

犀牛角则被雕塑成大拇指,指纹同心圆象征着生生不息与永恒─不仅代表着每一个人和每个物种的本质,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犀牛角的形状正好构成一种冲破桎梏的突出感,昂然向上指向天际,产生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


【0 3】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金刚再现》,144×60×80cm,2014年

对于古老农耕文明和铁器青铜器时代的回望,利用当代科技来再现民族时代文化的先进性。

如同英国文化史学巨擘汤因比(A. J. Toynbee)所说:“亚洲的文明就是华夏的文明,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文字持续5000年依然可读的古老文明,日本、韩国等周边文明都是它的‘卫星文明’,都是喝华夏文明的‘乳汁’长大的子文明,现今‘卫星文明’有义务与责任对这个古老文明进行维护与复兴,因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未来在东方,在中国。”

地理概念的“距离”恰恰是文明吸引的源动力,这点在古希腊文明与欧洲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也是同样的境况。而由犀牛代表的母系文化的文明,也是我们所需要不断探究和维护的。

“犀牛”在铸造美术馆

“犀”不仅是一种动物,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和传颂,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会因所在地的不同,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与对话中形成一种宏大的气象,而呈现出新的意涵和耐人寻味的韵味,企图达到作品与环境的最佳关系,从造型、体积重量、材质和色彩等方面,与景观环境达到相辅相成而演绎出具有“纪念碑”性质的特殊意义,尽显艺术的魅力,意在使观赏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纪念碑性的庄严感。

如此来看,施力仁赋予犀牛雕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公共性和社会性,可以面对非设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他的犀牛雕塑,在宏大的时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既体现历史感,又显现宇宙观,让它具备当代艺术应有的环境性、社会性、公共性和地域性等特点。

我认为一件卓越的艺术品,不能仅依恃其独特的外在形式与组成元素,更需要内在人文精神与内涵做为其支撑的灵魂。


进入小程序,了解更多雕塑节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